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国子监
释义
国子监
国子监ɡuó zǐ jiàn  亦称“国学”。封建王朝的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 有太学, 设国子学,与太学并立。 隋炀帝始改国子监,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历代相因, 末废。 
出处:语词卷 • G • ɡuó • 国
国子监  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教育管理机构和全国最高学府。自五代后唐起,常代表中央政府刻印书籍。在宋代是中央政府的主要刻书机构,刻书的内容广、数量大。明代分为南京、北京两监,南监主要对前人遗留的书版进行整理、修补后印书,以“十七史”最为著名,北监则以翻刻南监本为主,最著名的是《十三经注疏》。元代和清代的中央政府刻书机构不设在国子监。
出处:文化、新闻出版卷 • 出版 • 出版史
国子监  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西晋武帝咸宁二年(公元276年)设国子学,北齐改为国子寺。隋文帝时,国子寺脱离太常,成为独立的寺监。大业三年(607年)改国子寺为国子监,辖诸学,始成专门的中央学校管理机构。唐承隋制,初亦名国子寺,贞观初复称国子监,总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及广文馆,始设祭酒、司业为正副主管职官。宋代国子监亦分置西京与东京两地。元设国子监、蒙古国子监、回回国子监,分辖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明朝国子监规模最大,分南京、北京两监,兼为行政管理机构与最高学府。清沿设,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建学部,遂废止。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机构、团体
国子监  古代最高学府及教育行政管理机构。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始置,设祭酒、司业各一人。领国子学、太学。唐初改置国子学,隶太常寺。贞观二年(628年)复置监,为管理中央学校的专设机构。设祭酒、司业为正、副长官,并以官兼师。总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七学;掌教者有博士、助教、直讲。宋庆历四年(1044年)建太学后,复成为掌管中央学校的总机构。辽、金、元沿置。明初以国子学为最高学府,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为国子监,置于南京,亦称国学。永乐建都北京后,以原京师国子监为南京国子监,遂有南北监之分。内设绳愆、博士、典簿、典籍等厅,分理各项事务。设祭酒、司业各一人,为正、副长官。清顺治元年(1644年)沿明制置。初隶礼部,后由本监自行办理。设官同明制,惟有满、汉缺之分。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裁。
出处:中国古代史 • 科举制度
国子监  古代掌教育管理的机构。汉有太学,北齐称国子寺,隋改寺为监。唐宋沿置,为全国最高学府,以祭酒、司业为正副长官。元设国子学,掌全国儒学,又设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亦称国子监。明清沿置。清末设学部,遂废。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制度 • 中国政治制度 • 古 代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8 2:5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