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中国文学卷 • 古典文学 • 作 家 • 清代作家
词条 | 方以智 |
释义 | 方以智 方以智(1611—1671) 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文学家。字密之,号曼公,桐城(今属安徽)人。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授检讨。与陈贞慧、昌襄、侯方域等参加复社活动,并称明季“四公子”。南明永历时官中允,擢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辞不就。后出家为僧,法名大智,字无可,别号弘智、药地、浮山愚者、愚者大师、极丸老人等。通晓中国传统自然科学和当时刚传入的西方近代科学。对天文、地理、历史、物理、生物、医药、文学、音韵等都有研究。特别强调“质测”(实验科学)的知识,主张“寓通几(哲学)于质测”。工诗文。有《通雅》、《物理小识》、《东西均》、《药地炮庄》、《浮山集》等。 出处:中国文学卷 • 古典文学 • 作 家 • 清代作家 方以智(1611—1671) 明清之际思想家、科学家。字密之,号曼公。桐城(今属安徽)人。少年时代和陈贞慧、吴应箕、侯方域等参加“复社”活动,为“明季四公子”之一。崇祯进士,任翰林院检讨。清兵下广东,出家为僧,改名大智,字无可,别号弘智、药地、浮山愚者、愚者大师、极丸老人等。通晓中国传统自然科学和当时刚传入的西方近代科学。对天文、地理、历史、物理、生物、医药、文学、音韵等都有研究。特别强调“质测”(实验科学)的知识,主张“寓通幾(哲学)于质测”。认为西学“详于质测而拙于言通幾”。认为“盈天地间皆物也”,“一切物皆气所为也,空皆气所实也”(《物理小识》),反对“离气以言理”、“离器以言道”的宋明理学。提出“宙(时间)轮于宇(空间)”的见解,认为空间与时间不是彼此独立存在的,宙即在宇中,宇即在宙中,整个宇宙也都是物质的。主张“以实事证实理,以前理证后理”的认识方法。认为“道”与“艺”互为依存,道寓于艺,技艺便是格致之学的主体内容。提出“合二而一”的命题,认为“二即一,一即二也”。晚年因躲避清廷搜索,走上逃禅道路。著作有《通雅》、《物理小识》、《东西均》、《药地炮庄》等。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人物 方以智(1611—1671) 明清之际桐城(今属安徽)人,字密之,号曼公。少年时代参加“复社”活动,与陈贞慧、冒襄、侯方域并称“明季四公子”。崇祯进士,任翰林院检讨。清兵下广东,出家为僧,改名大智,字无可,别号弘智、药地、浮山愚者、愚者大师、极丸老人等。通晓中国传统自然科学和当时刚传入的西方近代科学。对天文、地理、历史、物理、生物、医药、文学、音韵等都有研究。特别强调“质测”(实验科学)的知识,主张“寓通幾(哲学)于质测”。认为西学“详于质测而拙于言通幾”。认为“盈天地间皆物也”,“一切物皆气所为也,空皆气所实也”,反对“离气以言理”、“离器以言道”的宋明理学。提出“宙(时间)轮于宇(空间)”的见解,认为空间与时间不是彼此独立存在的,宙即在宇中,宇即在宙中,整个宇宙也都是物质的。主张“以实事证实理,以前理证后理”的认识方法。提出“合二而一”的命题,认为“二即一,一即二也”。著有《通雅》、《物理小识》、《东西均》、《药地炮庄》等。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史人物 • 明 方以智(1611—1671) 明清之际思想家、科学家。字密之,号曼公,桐城(今属安徽)人。少年时代和陈贞慧、吴应箕、侯方域等参加“复社”活动,为“明季四公子”之一。崇祯进士,任翰林院检讨。清兵下广东,出家为僧,改名大智,字无可,别号弘智、药地、浮山愚者、愚者大师、极丸老人等。通晓中国传统自然科学和当时刚传入的西方近代科学。对天文、地理、历史、物理、生物、医药、文学、音韵等都有研究。特别强调“质测”(实验科学)的知识,主张“寓通几(哲学)于质测”。认为西学“详于质测而拙于言通几”。认为“盈天地间皆物也”,“一切物皆气所为也,空皆气所实也”(《物理小识》),反对“离气以言理”、“离器以言道”的宋明理学。提出“宙(时间)轮于宇(空间)”的见解,认为空间与时间不是彼此独立存在的,宙即在宇中,宇即在宙中,整个宇宙也都是物质的。主张“以实事证实理,以前理证后理”的认识方法。提出“合二而一”的命题,认为“二即一,一即二也”。晚年因躲避清廷搜索,走上了逃禅的道路。著作有《通雅》、《物理小识》、《东西均》、《药地炮庄》等。 出处:数理化力学卷 • 物 理 • 人 物 方以智(1611—1671) 明清之际思想家、科学家。字密之,号曼公,桐城(今属安徽)人。少年时代和陈贞慧(1604—1656)、吴应箕(1594—1645)、侯方域(1618—1655)等参加“复社”活动,为“明季四公子”之一。崇祯进士,任翰林院检讨。清兵下广东,出家为僧,改名大智,字无可,别号弘智、药地、浮山愚者、愚者大师、极丸老人等。通晓中国传统自然科学和当时刚传入的西方近代科学。对天文、地理、历史、物理、生物、医药、文学、音韵等都有研究。特别强调“质测”(实验科学)的知识,主张“寓通幾(哲学)于质测”。认为西学“详于质测而拙于言通幾”。认为“盈天地间皆物也”,“一切物皆气所为也,空皆气所实也”(《物理小识》),反对“离气以言理”“离器以言道”的宋明理学。提出“宙(时间)轮于宇(空间)”的见解,认为空间与时间不是彼此独立存在的,宙即在宇中,宇即在宙中,整个宇宙也都是物质的。主张“以实事证实理,以前理证后理”的认识方法。提出“合二而一”的命题,认为“二即一,一即二也”。晚年因躲避清廷搜索,走上了逃禅的道路。著作有《通雅》《物理小识》《东西均》《药地炮庄》等。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人 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