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称“消减带”。两个板块相向运动,一个板块向另一个板块下插(即俯冲)而消减的地带。最早由日本学者和达清夫(1902—1995)以及美国学者贝尼奥夫(Hugo Benioff,1899—1968)发现,故早期称“和达-贝尼奥夫带”,后简称“贝尼奥夫带”、“毕鸟夫带”。由于地幔对流,地幔物质从海岭处喷出,并向两边扩张,形成新的海底,老的海底被推向前进,在岛弧地带沉入而形成。其宽度在数十千米,倾角约30°
![](Images/dch/16_1487840090_332/pic/jpeg/rId9.jpeg)
![](Images/dch/16_1487840090_332/pic/jpeg/rId9.jpeg)
出处:天文学地球科学卷 • 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动力地质学
词条 | 俯冲带 |
释义 | 俯冲带 俯冲带 亦称“消减带”。两个板块相向运动,一个板块向另一个板块下插(即俯冲)而消减的地带。最早由日本学者和达清夫(1902—1995)以及美国学者贝尼奥夫(Hugo Benioff,1899—1968)发现,故早期称“和达-贝尼奥夫带”,后简称“贝尼奥夫带”、“毕鸟夫带”。由于地幔对流,地幔物质从海岭处喷出,并向两边扩张,形成新的海底,老的海底被推向前进,在岛弧地带沉入而形成。其宽度在数十千米,倾角约30° ![]() ![]() 出处:天文学地球科学卷 • 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动力地质学 俯冲带 亦称“消减带”。两个板块相向运动,一个板块向另一个板块下插(即俯冲)而消减的地带。最早由日本学者和达清夫(1902—1995)以及美国学者贝尼奥夫(Hugo Benioff,1899—1968)发现,故早期称“和达-贝尼奥夫带”,后简称“贝尼奥夫带”、“毕鸟夫带”。由于地幔对流,地幔物质从海岭处喷出,并向两边扩张,形成新的海底,老的海底被推向前进,在岛弧地带沉入而形成。其宽度在数十千米,倾角约30° ![]() ![]() 出处:天文学地球科学卷 • 地球科学 • 固体地球物理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