❷科举时代,乡试、会试卷例须进呈,派翰林院官员复核,称磨勘。陶福履《常谈》:“康熙四十一年壬午科,始磨勘乡试朱墨卷;乾隆元年,户部侍郎李绂奏请增派翰、詹、科、道官磨勘。”
❸反复磨练。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二十:“塘南(王时槐)之学,八十年磨勘至此,可谓洞彻心境者矣。”
出处:语词卷 • M • mó • 磨
词条 | 磨勘 |
释义 | 磨勘 磨勘(mó kān) ❶唐宋官员考绩升迁的制度。唐时文武官吏考课,由州府和百司官长,考核属下的功过行能,分九等注入考状,期满根据考绩决定升降。为防止申报不实,升降不当,须经吏部和各道观察使等加以复验。“磨勘”之名始于此时。宋代设审官院主持官吏的考课升迁,并确定磨勘的名称。真宗时规定磨勘年限,文武官任职满三年,给予磨勘迁秩。在京的京朝官,磨勘时例须引对,表示由皇帝亲自升擢。仁宗时,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今文资三年一迁,武职五年一迁,谓之磨勘。”英宗时又展限一年。其后条例屡有修改。 ❷科举时代,乡试、会试卷例须进呈,派翰林院官员复核,称磨勘。陶福履《常谈》:“康熙四十一年壬午科,始磨勘乡试朱墨卷;乾隆元年,户部侍郎李绂奏请增派翰、詹、科、道官磨勘。” ❸反复磨练。黄宗羲《明儒学案》卷二十:“塘南(王时槐)之学,八十年磨勘至此,可谓洞彻心境者矣。” 出处:语词卷 • M • mó • 磨 磨勘 科举考试中指对已阅试卷的复核。旨在防止考官于场后修改试卷,以及阅卷中的疏漏。自唐代始,已有对试卷的复核之例,时称检勘。其制,诸州府所试文字须封送省司复核,如有问题,试官停现任。宋制,举人试卷亦须送礼部核对笔迹。元代对试卷的复核谓之照勘。明嘉靖时,令以后乡试,礼部必磨勘试录,有离经叛道、诡辞邪说者,则治监临考校官之罪,黜其中式者为民。清代始成为定制,又称“磨对”。顺天及各省乡试榜发后,顺天提调官、各省监临、提调必须按规定日期将中式举人试卷解送至京,会试卷亦需送礼部。磨勘内容,先察考官出题、阅卷有无错误,如有,则视情况给以降级、罚俸处分。再查考生试卷有无问题,如有文理悖谬、文体不全、全篇录旧等情,则革去举人;如属俚言谐语,不避庙讳、御名、圣讳,以及多韵少韵、括写不合等问题,则罚停会试一至二科不等。磨勘初由礼部、礼科主持,康熙间始钦派大臣专司其事。乾隆初,改任都察院科道五品以上及进士出身的朝官集朝房进行。先是磨勘不署名,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始令磨勘官填注衔名,二十五年又增大臣复勘例。此外,清代拔贡、优贡之录取试卷亦送礼部磨勘。 出处:中国古代史 • 科举制度 磨勘 唐宋官员考绩升迁的制度。唐时文武官吏考课,由州府和百司官长,考核属下的功过行能,分九等注入考状,期满根据考绩决定升降。为防止申报不实,升降不当,须经吏部和各道观察使等加以复验。“磨勘”之名始于此时。宋代设审官院主持官吏的考课升迁,并确定磨勘的名称。真宗时规定磨勘年限,文武官任职满三年,给予磨勘迁秩。在京的京朝官,磨勘时例须引对,表示由皇帝亲自升擢。其后条例屡有修改。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制度 • 中国政治制度 • 古 代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