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中国文学卷 • 古典文学 • 作 家 • 先秦两汉作家
词条 | 墨子 |
释义 | 墨子 墨子(约前468—前376) 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创始人。名翟。鲁国(一说宋国)人。曾任宋国大夫。初习儒术,后自开一派,招徒游说诸侯,使墨家成为与儒家齐名的当世显学。其学重兼爱尚同,又本下层人民利益,主张尚俭节用。故论文不取无实用价值的刻镂雕琢,主张“先质而后文”(《墨子》佚文)。所举立言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非命上》),皆以切于实用为务。由此力主非乐,反映其对文艺的审美与娱乐功能的轻视,对后世有一定影响。有《墨子》七十一篇,为其门人所编集。今存五十三篇。 出处:中国文学卷 • 古典文学 • 作 家 • 先秦两汉作家 墨子 墨家学派的著作总汇。作者为墨子与其后学。《汉书·艺文志》著录71篇,今存53篇。大体可分五组。第一组七篇:《亲士》、《修身》、《所染》、《法仪》、《七患》、《辞过》、《三辩》,内容间涉战国中、晚期事,非尽墨子所著,或掺入后学作品。第二组24篇。其中《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称为“十论”,表达墨子的社会、政治思想,是主要内容。“十论”诸篇,每篇原来都有上中下三篇,是为墨子三家弟子分别所记,加之另有《非儒》篇亦有上下,总数原有32篇,后佚失八篇。第三组六篇:《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称为《墨经》或《墨辩》,是为后期墨家所著,主要阐发认识论、逻辑学和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和心理学等学科命题与思想。第四组五篇:《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记载墨子言行事迹。第五组《备城门》以下11篇,记军事攻防器械制造和防御战术。最早有西晋鲁胜注。近代孙诒让集清人注释作《墨子间诂》。专门注释《墨经》则有谭戒甫《墨辩发微》、高亨《墨经校诠》。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论著、刊物 墨子(约前468—前376) 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氏,名翟。宋国人,一说鲁国人。早年曾习儒术,因不满其繁文缛节,以为伤生害事,遂“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要略》),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主要反对派。活跃于鲁、宋、楚、齐诸国,徒属弥众,弟子弥丰,与儒家并称“显学”,并有压倒之势。《孟子·滕文公下》:“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吾为此惧。”代表“农与工肆之人”阶层,批判儒家“天命”观和“爱有差等”说,提出“兼爱”、“非攻”的社会理想,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以实现“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墨子·非命下》);批判贵族世袭制度和儒家亲亲尊尊思想,提出“尚贤”、“尚同”政治主张,认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墨子·尚贤上》)。以为人性如同“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故染不可不慎也”(《墨子·所染》),重视环境、教育对人的影响;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以“兼士”为培养目标,要求“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墨子·尚贤下》),厉行实践,刻苦磨砺,严守纪律,舍己利人;重视政治、道德和文史教育,尤重生产、军事技术和自然科学教育,精通战争攻防器械和生产器械制造,对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和心理学等也有研究;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出作为认识和判别真理准则的“三表法”,强调掌握思维和论辩工具——形式逻辑,运用类推与求故方法,说服他人,战胜论敌;不满儒家“拱己以待”的教育方法,倡导“强说人”、“虽不扣必鸣”,积极、主动地教;强调创造精神的培养,主张“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墨子·耕柱》);崇尚践行,“嘿(默)则思,言则诲,动则事”(《墨子·贵义》),役身给使,坐不暖席,评判人的标准也是“合其志功而观焉”,即动机与效果结合。墨家后学分为三派。秦汉以后,墨学不传,迨至近代兴实学,复为人所重。有《墨子》53篇存世。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人物 墨子(约前468—前376) 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其烦琐的“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其“天志”、“明鬼”学说,不脱殷周传统的思想形式,但赋以“非命”和“兼爱”的内容,反对儒家的“天命”和“爱有差等”说,认为“执有命”是“天下之大害”,力主“兼相爱,交相利”,不应有亲疏贵贱之别。其本人更有“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实践精神。他的“非攻”思想,体现了当时人民反对掠夺战争的意向。他的“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是对当权贵族“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的抗议。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主张,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贵族的世袭制和儒家的亲亲尊尊,试图用上说下教的方法,“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弟子很多,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尤重艰苦实践,服从纪律。墨子学说对当时思想界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现存《墨子》五十三篇,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学说的基本材料。 墨 子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史人物 • 春 秋 墨子 墨家学派的著作总汇。《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其中《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篇,代表了墨子的主要思想。《耕柱》以下至《公输》各篇,记述墨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经》上、下,《经说》上、下及《大取》《小取》等六篇,是后期墨家的哲学和科学著作。《备城门》以下十一篇,讲战争防御和制造器械的方法,一般认为较晚出。通行注本有清孙诒让《墨子间诂》等。 出处:哲学卷 • 逻 辑 学 • 中国逻辑史 墨子(约前468—前376) 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公输班(俗称鲁班)相比。一生活动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地反对兼并战争。墨家是一个宣扬仁政的学派。在心理学方面,墨家思想涉及形神观(形与知处)、心物观(貌物、论物)、八种情欲说、意志、性习心理等。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现存《墨子》是墨家学派的著作总汇。 出处:心理卷 • 心理学史 • 中国心理学史 • 人物 墨子(约前468—前376) 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名翟。战国时鲁国人,亦说宋国人。初受孔子影响,“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逐渐成为孔子和儒家叛逆,创建与儒家相对立的墨家学派。其政治思想的具体内容:(1)反对儒家的“天命”和“爱有差等”说,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认为“爱无厚薄”,不分尊卑贵贱、上下左右,爱一切人。(2)提出“非攻”的思想,在处理国与国相互关系上主张非难和反对一个主权国家侵掠另一个主权国家,体现了当时人民反对掠夺战争的意向。(3)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提倡不拘一格任用贤才,反对贵族的世袭制。(4)主张“尚同”,就是“尚同一义”,实际上是要用墨家的思想统一天下,开创了在思想领域内要求实行一个主义,强调思想统一的先声。其思想和事迹主要保存在《墨子》一书中。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思想和学说 • 中国政治家、政治思想家及学者 墨子 墨家学派的著作总汇。辑录者为墨翟的弟子及后期墨家学者。《汉书·艺文志》录《墨子》七十一篇,后亡十八篇,现存五十三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的言行,阐述墨子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等六篇称作《墨经》,着重阐述墨家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该书在政治上主张“尚贤使能”,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要求不偏富贵,不避贫贱,天下同义。提倡兼爱、非攻,反对“爱有差等”,反对掠夺战争。主张“节用”、“节葬”、“非乐”。通行注本有清代孙诒让《墨子间诂》。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思想和学说 • 中国政治思想著作 墨子(约前468—前376) 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其烦琐的“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其“天志”“明鬼”学说,不脱殷周传统的思想形式,但赋以“非命”和“兼爱”的内容,反对儒家的“天命”和“爱有差等”说,认为“执有命”是“天下之大害”,力主“兼相爱,交相利”,不应有亲疏贵贱之别。其本人更有“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实践精神。他的“非攻”思想,体现了当时人民反对掠夺战争的意向。他的“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是对当权贵族“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的抗议。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主张,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贵族的世袭制和儒家的亲亲尊尊,试图用上说下教的方法,“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探究了关于知识和逻辑等问题,制定了作为认识真理准则的三表,并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取实予名的认识论命题。在动机与效果问题上,强调善与用、志与功的统一。弟子很多,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尤重艰苦实践,服从纪律。墨子学说对当时思想界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其体系中的非命、务实的观点为墨子后学所发展,而其中有关宗教迷信的形式,则为他们所克服。现存《墨子》五十三篇,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学说的基本材料。 墨 子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人 物 墨子 墨家学派的著作总汇。《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其中《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篇,代表了墨子的主要思想。《耕柱》以下至《公输》各篇,记述墨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经》上、下,《经说》上、下及《大取》《小取》等六篇,是后期墨家的哲学和科学著作。《备城门》以下十一篇,讲战争防御和制造器械的方法,一般认为较晚出。通行注本有清孙诒让《墨子间诂》等。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著 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