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租庸调
释义
租庸调
租庸调zū yōnɡ diào  前期向受田课丁征田租、力庸、户调三种赋役的合称。源于北魏的租、调、力役制。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制定,七年又详加规定。每丁每年缴“租”粟二石;“调”随乡土所产缴纳,绢、绫、二丈,布加五分之一,缴绫、绢、的加绵三两,缴布的加麻三斤;“庸”是代役税交纳实物,人丁每年有二十日力役,不服役的每日折纳绢三尺。因事加役十五日免调,三十日租、调都免;但连正役不得超过五十日。贵族、勋臣、官吏免纳。工匠不服役的也缴庸。开元末年均田制破坏,此制已不适用;安史乱后,为两税法所代替。
出处:语词卷 • Z • zū • 租
租庸调  释文见经济史类。
出处:经济卷 • 财政税收 • 国家财政
租庸调  日本在大化改新(646—657)后制定的赋役制度。租为每段(合1.488市亩)田纳收获物二束二把(合四升五合),税率约6%,主要作地方行政费用,部分上缴政府。庸役有每年服役十日的征役和额外的留役,两者合计如达三十日,则免全年租调。倘封建政府不需劳役,就缴实物代役。调是乡土所产如绢、布、棉等的贡纳,正丁每人缴布二丈六尺,次丁减半。调、庸都在每年八月起向中央政府输送。该制度建于班田收授法的基础上,全国一律施行。后因土地兼并,授田办法不能实行,于10世纪初废止。
出处:经济卷 • 经济史 • 外国经济史
租庸调  唐前期向受田课丁征田租、力庸、户调三种赋役的合称。源于北魏到隋的租、调、力役制。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制定,七年又详加规定。每丁每年缴“租”粟二石;“调”随乡土所产缴纳,绢、绫、 二丈,布加五分之一,缴绫、绢、 的加绵三两,缴布的加麻三斤;“庸”是代役税交纳实物,人丁每年有二十日力役,不服役的每日折纳绢三尺。因事加役十五日免调,三十日租、调都免;但连正役不得超过五十日。贵族、勋臣、官吏免纳。工匠不服役的也缴庸。开元末年均田制破坏,此制已不适用;安史乱后,为两税法所代替。
出处:经济卷 • 经济史 • 中国经济史 • 财政与赋役
租庸调  唐前期向受田课丁征田租、力庸、户调三种赋役的合称。源于北魏到隋的租、调、力役制。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制定,七年又详加规定。每丁每年缴“租”粟二石;“调”随乡土所产缴纳,绢、绫二丈,或纳布二丈五尺,缴绫、绢的加绵三两,缴布的加麻三斤;“庸”是代役税交纳实物,人丁每年有二十日力役,不服役的每日折纳绢三尺。因事加役十五日免调,三十日租、调都免;但连正役不得超过五十日。贵族、勋臣、官吏免纳。工匠不服役的也缴庸。官吏失职,不依法如期催收、上缴的,要处以刑罚。开元末年均田制被破坏,此制已不适用;安史之乱后,为两税法所代替。
出处:法学卷 • 中国法律史 • 一般名词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8 6: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