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李大钊
释义
李大钊
李大钊1889—1927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原名耆年,字寿昌,后改名大钊,字守常。直隶乐亭(今属河北)人。1913年毕业于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4年去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组织神州学会,参加留日学生反袁斗争,又发起甲丙学社,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6年回国,任北京《晨钟报》总编辑、《甲寅》日刊编辑,参加新文化运动。1918年任北京大学经济、历史等系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并参加《新青年》编辑部工作;6月参加发起少年中国学会,为《少年中国》月刊编辑主任。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迅即成为中国接受和传播马列主义的先驱,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同陈独秀创办 《每周评论》,协助北大学生创办《国民》和《新潮》杂志,积极领导五四运动,并与改良主义思潮作斗争。1920年春与陈独秀开始酝酿组建中国共产党,3月组织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会见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Григорий Наумович Войтинский,1893—1953),商讨筹建中国共产党。是年10月创建北京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11月建立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派人到天津、唐山、济南等地建立党团组织。1921年6月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Maring,1883—1942)会晤,8月介绍马林赴桂林与孙中山会谈,后任中共北京地方委员会书记兼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区分部主任,负责领导党在北方地区的全面工作。1922年参加中共中央杭州西湖特别会议,同意国共合作,会后赴沪与孙中山会谈国共合作和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参与审定大会宣言和国民党章程草案,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并负责国民党中央北京执行部工作。会后返京建立北京、天津、直隶省国民党党部。同年6月,作为中共代表团首席代表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旋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是年冬回国,主持中共北方区委工作,组织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的群众革命运动。国共合作期间,在帮助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改组国民党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是中共第二至第四届中央委员。用马克思主义分析教育问题,指出教育不仅受制于经济基础且受政治制约,在阶级社会成为阶级支配的工具,因此改造中国社会光靠教育本身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先作“一个根本的解决”,即解决经济和政治问题;从未来世界必将“变成劳工的世界”的判断出发,倡导工农大众教育;认为中国命运取决于青年,倡导青年教育,要求树立正确人生观、磨炼坚强的意志,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1927年4月6日被奉系军阀逮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主要著作编为《李大钊文集》。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人物
李大钊1889—1927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原名耆年,字寿昌,后改名大钊,字守常,直隶乐亭(今属河北)人。1913年毕业于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4年去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组织神州学会,参加留日学生反袁斗争,后又发起甲丙学社,接触各种社会思潮,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6年5月回国,任北京《晨钟报》总编辑、《甲寅》日刊编辑,参加新文化运动。1918年任北京大学经济、历史等系教授,兼北大图书馆主任,并参加《新青年》编辑部工作;6月参加发起少年中国学会,为《少年中国》月刊编辑主任。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迅即成为中国接受和传播马列主义的先驱,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等文,同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协助北大学生创办《国民》和《新潮》杂志,积极领导五四运动,并与改良主义思潮作斗争。1920年春与陈独秀开始酝酿组建中国共产党,3月组织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会见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商讨筹建中国共产党。是年10月创建北京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11月建立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派人到天津、唐山、济南等地建立党团组织。1921年6月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会晤,8月介绍马林赴桂林与孙中山会谈,后任中共北京地方委员会书记兼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区分部主任,负责领导党在北方地区的全面工作。1922年参加中共中央杭州西湖特别会议,同意国共合作,会后赴沪与孙中山会谈国共合作和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参与审定大会宣言和国民党章程草案,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并负责国民党中央北京执行部工作。会后即返京建立了北京、天津、直隶省国民党党部。同年6月,作为中共代表团首席代表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旋任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是年冬回国,主持中共北方区委工作,组织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的群众革命运动。国共合作期间,在帮助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改组国民党的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是中共第二至第四届中央委员。1927年4月6日被奉系军阀逮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主要著作收入《李大钊文集》。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思想和学说 • 中国政治家、政治思想家及学者
李大钊1889—1927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原名耆年,字寿昌,后改名大钊,字守常,直隶乐亭(今属河北)人。1913年毕业于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4年去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组织神州学会,参加留日学生反袁斗争。后又发起甲丙学社,接触各种社会思潮,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16年5月回国,任北京《晨钟报》总编辑、《甲寅》日刊编辑,参加新文化运动。1918年任北京大学经济、历史等系教授,兼北大图书馆主任,并参加《新青年》杂志编辑部工作;6月参加发起少年中国学会,为《少年中国》月刊编辑主任。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迅即成为中国接受和传播马列主义的先驱,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同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协助北大学生创办《国民》和《新潮》杂志,积极领导五四运动,并与改良主义思潮作斗争,就“问题与主义”与胡適进行论战。1920年春与陈独秀开始酝酿组建中国共产党,3月组织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会见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商讨筹建中国共产党。是年10月创建北京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11月建立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派人到天津、唐山、济南等地建立党团组织。1921年6月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会晤,8月介绍马林赴桂林与孙中山会谈,后任中共北京地方委员会书记兼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区分部主任,负责领导党在北方地区的全面工作。1922年参加中共中央杭州西湖特别会议,同意国共合作,会后赴沪与孙中山会谈国共合作和国民党改组问题。1923年被孙中山委任为国民党改组委员,协助国民党改组,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4年1月出席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参与审定大会宣言和国民党章程草案,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并负责国民党中央北京执行部工作。会后即返京建立了北京、天津、直隶省国民党党部。同年6月,作为中共代表团首席代表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旋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是年冬回国,主持中共北方区委工作,组织反对帝国主义和军阀的群众革命运动。是中共第二至第四届中执委委员。1927年4月6日被奉系军阀逮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主要著作收录《李大钊文集》。
李 大 钊
出处:中国近现代史卷 • 中国现代史 • 人物
李大钊1889—1927  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字守常, 直隶乐亭(今属河北)人。1913年毕业于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后去日本早稻田大学读书。曾参加反袁运动。1916年回国,后任北京《晨钟报》总编辑、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和《新青年》杂志编辑,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俄国十月革命后,迅即接受和传播马列主义,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创办《每周评论》,积极领导五四运动,并和改良主义思潮作斗争。1920年在北京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负责北方区党的工作。1924年参加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同年6月,代表中共去莫斯科出席第三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国共合作期间,在帮助孙中山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改组国民党的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是中共第二至四届中央执行委员。1927年4月6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1875—1928)逮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义。哲学上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肯定宇宙是无限的物质存在,规律则是物质存在本身所固有的。又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为指导,认为在从经济上解释思想变动的原因时,应把握经济是社会的基础构造,上层建筑的变革要靠经济基础的变动,生产力是基础构造内部自身变动的最高原因。据此探讨物质变动和道德变动的关系,有力批判了封建的旧道德。遗著编有《李大钊选集》等。
李 大 钊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人 物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20:3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