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中国文学卷 • 古典文学 • 作 家 • 隋唐五代作家
词条 | 李翱 |
释义 | 李翱 李翱(772—836) 唐散文家、哲学家。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一说赵郡人。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登进士第。官至山南东道节度使。谥文。曾从韩愈学古文,文学主张大抵同于韩愈。所作《来南录》,为传世很早的日记体文章。文风平易。思想上颇受佛学影响。所撰《复性书》,糅合儒、佛两家之说,认为人性天生为善,“情由性而生”,“情既昏,性斯匿矣”。提出用“正思”消灭邪“情”,达到“复性”为“圣人”。其说对宋代理学颇有影响。有《李文公集》。 出处:中国文学卷 • 古典文学 • 作 家 • 隋唐五代作家 李翱(772—841) 唐代散文家、哲学家。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一说赵郡人。贞元进士,官至山南东道节度使。卒谥文。曾从韩愈学古文,文学主张大抵同于韩愈。文风平易。所作《来南录》,为传世很早的日记体文章。主要继承思孟学派,也颇受佛学影响。所撰《复性书》三篇为其代表作,糅合儒、佛两家学说。倡性善情恶说,认为人性是天生,“情由性而生”;性无不善,情有善有不善,“情既昏,性斯匿矣”。提出“复性”的教育作用观,主张用“正思”消灭邪“情”,达到“复性”为“圣人”。学说对宋代理学颇有影响,“复性”说是人性论与教育作用观由汉唐向宋代理学过渡的中间环节。有《李文公集》。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人物 李翱(772—836) 唐文学家、哲学家。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德宗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进士,历任国子博士、中书舍人、桂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等。曾师从韩愈学习古文,与韩愈亦师亦友,参与推动古文运动。在《平赋书》中反对两税征钱,主张轻徭薄赋,认为“人皆知重敛之为可以得财,而不知轻敛之得财愈多”。主张什一税。有《李文公集》等。 出处:经济卷 • 经济思想史 • 中国经济思想史 • 人物 李翱(772—836) 唐代散文家、哲学家。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人。贞元进士,官至山南东道节度使。曾从韩愈学习古文,是古文运动的参加者。心理学思想主要有:(1) 性情关系上,主张性与情是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即“性与情不相无”,两者互为存在的前提,无性则无情,无情亦无性。情不能自发地产生,而是在性的基础上产生,“情不自情,因性而情”;性不能自发地外显,而是由情来表现,即“性不自性,由情以明”。(2) 主张性善情恶,性是人成为圣人的内在根据,即“性无不善”。人之恶则由情而生。是由于情恶掩盖了性的清和明。(3) 主张灭情复性,即“灭掉邪恶之情,恢复本善之性”。主要著作有《李文公集》。 出处:心理卷 • 心理学史 • 中国心理学史 • 人物 李翱(772—836) 唐散文家、哲学家。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一说赵郡人。贞元进士,官至山南东道节度使。谥文。曾从韩愈学古文,文学主张大抵同于韩愈。所作《来南录》,为传世很早的日记体文章。文风平易。思想上颇受佛学影响。所撰《复性书》,糅合儒、佛两家之说,认为人性天生为善,“情由性而生”,“情既昏,性斯匿矣”。提出用“正思”消灭邪“情”,达到“复性”为“圣人”。其说对宋代理学颇有影响。有《李文公集》。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人 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