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事件、运动、思潮、法规
词条 | 乡村教育运动 |
释义 | 乡村教育运动 乡村教育运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教育思潮和运动。主要由平民教育运动转变而来。基本主张是:中国是农业国家,中国大多数人民是农民,要解决中国教育和社会问题须从农村做起。因政治态度和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差异而在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表现出不同,形成众多流派。(1) 以晏阳初为总干事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1926年选择河北定县从调查入手开展以县为单位的平民教育实验,1929年开始全面研究与实验,提出系统的乡村教育理论,即中国农村的病症是愚、穷、弱、私,救治之法则在实行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种教育。1940年又在四川巴县歇马场创办乡村建设育才院(后改名乡村建设学院),持续到全国解放。(2) 梁漱溟主持的乡农教育,1931年在山东邹平建立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从分析中国社会文化入手,主张仿古代乡规民约做法,以教育方法重整固有文化以建设乡村;提出创办村、乡两级乡农学校,学董、学众和教员协力,“以教统政”,实行管、教、养、卫结合;通过开设各校共有课程和根据自身需要的特设课程,维护传统道德和掌握新知识、新道理。(3) 黄炎培主持的中华职业教育社1926年在江苏昆山徐公桥创办的农村改进试验区,目的是以教育力量改进农村生活,以为全社会革新基础,尝试通过建立农艺试验场、信用合作社、公共医诊所、夜校、农民教育馆,改进小学教育等,加以实现。(4) 以陶行知为主任干事的中华教育改进社1926年发表《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提出“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并从培养新型乡村教师入手,1927年在南京创办晓庄乡村师范学校,培养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的乡村教师。(5) 由俞庆棠、赵叔愚、高阳和李蒸、孟宪承、雷沛鸿等人主持的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原无锡民众教育学院)无锡民众教育实验区,主张通过教育力量解决民众生活问题,充实其生活力,培养其组织力,由此发扬整个民族的自信力。全国各地开展的各种乡村教育探索不下数百,因抗日战争爆发而沉寂。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事件、运动、思潮、法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