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dch/16_1481784373_304/pic/jpg/LDAHB4.jpg)
1. 东周王城 2. 汉、晋、魏洛阳城3. 隋、唐洛阳城 4. 明、清洛阳城
出处:中国地理卷 • 历史地理 • 地 名 • 都 邑
词条 | 洛阳 |
释义 | 洛阳 洛阳 古都名。“洛”本作“雒”,三国魏改。周成王时周公营雒邑,为成周城所在。战国时改称雒阳,以在雒水(今河南洛河)之北得名。秦置县,为三川郡治;汉后历为河南郡、司州、洛州、河南府、河南路治。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孝文帝以后)、隋(炀帝)、武周、五代唐先后定都于此;新莽、唐、五代梁、晋、汉、周、北宋、金(宣宗以后)皆以此为陪都。公元23年绿林军所立的更始帝亦曾建都于此。战国至西汉时是全国性商业都市之一。东汉、魏晋、隋、唐时代更是当时全国乃至全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东汉太学生有3万余人。明帝时建白马寺,为中国最早的佛寺。北魏盛时全城佛寺多至1 300余所。城南伊、洛之间是外侨聚居地,远至大秦,皆来经商。隋时城内有东、南、北三市,唐增设西市,都是国际性市场。故城有二:汉、魏故城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洛水北岸,南北九里余,东西六里余。隋、唐故城在汉城西十八里,隋大业初创建,武周时修筑,周围约七十里,跨洛水南北、瀍水东西。今洛阳旧城改筑于金哀宗时,仅当隋、唐故城洛北瀍西一小部分。今对二城故址都作过考古勘查。 ![]() 1. 东周王城 2. 汉、晋、魏洛阳城3. 隋、唐洛阳城 4. 明、清洛阳城 出处:中国地理卷 • 历史地理 • 地 名 • 都 邑 洛阳 市名。在河南省西部。面积1.55万平方千米。人口705万(2010年)。辖西工、老城、涧西、洛龙、吉利、瀍河回族区六区和新安、孟津、栾川、嵩县、汝阳、宜阳、洛宁、伊川八县,代管偃师市。市人民政府驻西工区。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八大古都之一。东周、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孝文帝后)、隋(炀帝)、唐(武后)、五代梁、后唐等均都此,号称“九朝古都”。周为雒邑。秦置洛阳县,西汉改雒阳县,三国魏复改洛阳县。西晋以后历为司州、洛州、洛阳郡、豫州、河南郡、河南府、金昌府、河南路等治所。隋称东京。唐建东都。1948年析洛阳县城区置市。1954年升设地级市。1955年洛阳县部分地区并入。以地居洛水之阳得名。地处豫西山地,黄河流经北部,洛河、伊河流贯。农产有小麦、玉米、大豆、甘薯、棉花等,并以产牡丹著名。为中原经济区和城市群中心城市。工业以农业机械(拖拉机)、矿山机械和轴承制造为主,纺织、电力、钢铁、汽车、石化等也发达。建有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市内有洛阳博物馆及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陇海、焦柳、洛湛三铁路及郑西高铁和连霍、二广、宁洛高速公路经此。有民航机场。名胜古迹有汉魏洛阳故城和隋唐洛阳城遗址、龙门石窟、白马寺、天津桥、关林庙等。建有洛阳古墓博物馆。 出处:中国地理卷 • 中国地理 • 政区地理 • 河南省 • 省、市、县(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