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宗教卷 • 道教 • 人 物
词条 | 庄子 |
释义 | 庄子 庄子(约前369—前286) 战国时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市东北)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家贫,曾借粟于监河侯(官名),但拒绝楚威王的厚币礼聘。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自根”、“无所不在”,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但又认为道能“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其思想包含朴素辩证法因素。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达到“万物皆一也”(即万物也应该是齐一的,无差别的)的见解。看到一切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主张通过“坐忘”达到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相对主义和宿命论。看到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之间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认为语言和概念是静止的,它们所表达的对象是变动的,语言和概念不能认识“常道”。在美学上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美者自美”、“至乐无乐”等见解来阐发美的起源与本质以及美感等问题。庄子的哲学思想达到了很高的思维水平,对后世影响很大。为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著作有《庄子》。后来道教徒将其神化,《真诰》卷十四谓师长桑公子,授以微言、隐于抱犊山中,服北盲火丹,白日飞升,补太极闱编郎。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二月封为“南华真人”。《庄子》一书,诏称《南华真经》。宋徽宗封为“微妙元通真君”。 出处:宗教卷 • 道教 • 人 物 庄子 又称《南华真经》、《南华经》。道家著作。战国时庄周及其门人著。《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西晋时已散佚。今传晋郭象注本凡三十三篇,分内(七)、外(十五)、杂(十一)三篇。其中内篇一般认为乃其自作,外、杂篇出于后学之手。其内容虽在于宣传道家思想,却有极高文学价值。它“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运用大量生动的寓言故事与形象比喻将玄冥的天道描绘得可感可知,又充满丰富的想象与抒情意味。另外包含丰富的文论见解,如主张“灭文章,散五彩”(《胠箧》);不取言辞辩说,以为“大辩不言”(《齐物论》)。倡“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说,以为“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秋水》),向往一种非人为的自然美。至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天下》)论风格,则是对文学创作浪漫特征的首次揭示。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论形成明显区别,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现存以晋郭象注本为最早,有明邹之峰刻本、胡氏世德堂大字本、涵芬楼《续古逸丛书》影宋大字本等。清末有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另有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1983年中华书局出版。 出处:中国文学卷 • 古典文学 • 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 笔记杂著 文言小说 庄子(约前369—约前286) 战国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任蒙漆园吏,生活贫苦。或云楚威王闻其贤,于水滨聘其为相,不就。其学归于老子之言。学说力斥儒、墨,主本体,轻人事。哲学上辩证法观点与相对主义论调杂糅,而归于不可知论。政治上敢于揭露社会的黑暗和不平等,对统治者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宣扬齐万物、一生死的人生观。因而主张随意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生活态度。亦决定了其潇洒自如、奇思幻想的文学风格与效法自然的审美主张。他崇尚自然之美,反对一切人为雕琢,以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是其审美观和文艺思想的大纲。因而反对一切文学艺术,对言辞辩说也持否定态度。但在阐发自己基本观点的同时,却不自觉地涉及与文学创作相关的诸多重要问题。如其“得意忘言”之说(《外物》),以为“可以言记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秋水》),从而更深层地揭示了思维过程与语言表达之间的复杂关系,为后世追求并揭示文学作品的言外之旨、韵外之致开启了道路。在说明人生修养道理方面,提出“虚静”(《天道》)、“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养生主》)等观点,亦给后世文论家以启迪。今传《庄子》三十三篇,为其与后人所撰。 出处:中国文学卷 • 古典文学 • 作 家 • 先秦两汉作家 庄子 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及其后学著。《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现仅存郭象注本保留下来的33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其门人和后来道家作品。一说内、外、杂诸篇都反映其思想。魏晋时,为士人所重,当为南朝宋所设玄学馆教材。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两京及诸州设崇玄学,亦以之为学科,并为道举考试科目。其书文章汪洋恣肆,并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观点出乎意料,想象丰富。在哲学、文学上都有很高研究价值。历来注解极多,今通行本有晋郭象注,清末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等。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教材 庄子(约前369—前286) 战国时期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市东北)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家贫,曾借粟于监河侯(官名),但拒绝楚威王厚币礼聘。《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继承、发展老子“道法自然”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自根”、“无所不在”,强调事物自生自化,否认有外力主宰。包含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道”“先天地生”,从“道未始有封”(“道”无界限差别),达到“万物皆一也”(万物应是齐一而无差别的)。看到一切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视事物的稳定性和差别性,以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主张做到齐物我、是非、大小、生死、贵贱,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精神境界,走向相对主义。看到认识主体和对象之间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养生主》)认为语言和概念是静止的,其所表达的对象是变动的,语言和概念不足以把握“常道”。批判孟轲、荀况关于人性与教育的主张,认为无论是说仁义礼智出于人的天性因而需要遵从,还是说用礼法如同矫正“枸木”一样地去改变人的本性,都是摧残人性,人的理想状态是自然“天放”:“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庄子·马蹄》)于是强烈要求顺应自然:“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庄子·秋水》)提倡一种极度张扬个性的“逍遥”人格:乘天地,御六气,以游无穷,达到物我两忘,泯灭天人的境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以怀疑态度对待求知,主张“闻之疑始”,不仅怀疑书本,尤应怀疑公认的定论;指出六经是前人行动的结果,两者关系如同足迹与步履,何必以过去的足迹限制今日之脚步?提出“心斋”的学习方法,“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庄子·人间世》)即不带“成心”,“寂泊忘怀”。其哲学达到很高思维水平,对后世影响很大。为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著作有《庄子》。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人物 庄子(约前369—前286) 战国时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家贫,曾借粟于监河侯(官名),但拒绝楚威王的厚币礼聘。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自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主张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对后代思想颇有影响。为文汪洋恣肆,想像丰富。著作有《庄子》。 ![]()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史人物 • 战 国 庄子 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及其后学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现仅存郭象注本保留下来的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搀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一说内、外、杂诸篇都反映了庄子的思想。其文章汪洋恣肆,并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历来注解极多,今通行本有晋郭象注,清末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等。 出处:哲学卷 • 美 学 • 中国美学史 • 人 物 庄子(约前369—前286) 战国时思想家、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市东北)人。做过蒙地的漆园吏。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心理学思想涉及形神论(形体保神、心随形化)、知虑心理思想(把认知过程分为接知和谟知两个阶段,并论述了思维和言语的关系)、情欲心理思想(主张真情说、多欲说、无情无欲说)以及性习心理思想(主张反真去伪)。主要著作有《庄子》33篇,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内篇为庄子所著,外篇和杂篇不仅有其后学之作,还有其他学派的个别篇章。 出处:心理卷 • 心理学史 • 中国心理学史 • 人物 庄子(约前369—前286) 战国时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家贫,曾借粟于监河侯(官名),但拒绝楚威王的厚币礼聘。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自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但又认为道能“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其思想包含朴素辩证法因素。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从“道未始有封”(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达到“万物皆一也”(即万物也应该是齐一的,无差别的)的见解。看到一切都处在“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中,却忽视了事物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主张通过“坐忘”,做到齐物我、齐是非、齐大小、齐生死、齐贵贱,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相对主义和宿命论。看到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之间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认为语言和概念是静止的,它们所表达的对象是变动的,语言和概念不能认识“常道”。在美学上提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美者自美”“至乐无乐”等见解来阐发美的起源与本质以及美感等问题。庄子的哲学思想达到了很高的思维水平,对后世影响很大。为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著作有《庄子》。 ![]()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人 物 庄子 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及其后学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现仅存郭象注本保留下来的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搀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一说内、外、杂诸篇都反映了庄子的思想。其文章汪洋恣肆,并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历来注解极多,今通行本有晋郭象注,清末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等。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著 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