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制科
释义
制科
制科zhì kē  封建王朝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录取者优予官职。始于两代科名繁多,有数十种,如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博通坟典达于教化科等。代科名较少,如博学宏词科,代亦曾沿设。
出处:语词卷 • Z • zhì • 制
制科  亦称“制举”。科举中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因由皇帝称制举行考试而得名。渊源于汉代察举中的特科。意在网罗特殊人才,考试时间、科目、试题一决于皇帝;无论已仕未仕皆可应试,取中者任官一般优于诸科,时人亦有以其非正途出身,目为“杂色”。唐代所设名目繁多,数量在百种以上,涉及文学、武备、政事、德行、才艺等众多方面,而以贤良方正直言极谏、才识兼茂明于体用、博通坟典达于教化、军谋宏远堪任将帅、详明政术可以理人等科最为常见,名臣文苑多出其中。宋代时有兴废,且所设数量不多,地位亦在诸科之上。元明不设。清代有博学宏词、孝廉方正和经济特科,然亦开举不常。
出处:教育卷 • 教育史 • 中国教育史 • 选举与科举
制科  亦称“制举”。由皇帝亲自下诏而临时设置的科举考试科目。始于西汉。目的在于选拔各类特殊人才。未仕、已仕者均可应诏参加考试。未仕者考中授官,已仕者考中升迁。待遇比一般进士科优厚。唐代制举科目甚多,据记载有上百个,其中较重要者为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等。名臣文苑多出其中,如张九龄、颜真卿、白居易、柳公绰、裴度、杜牧等。宋代制科名目不多,最多时为九科,但事实上只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茂材异等、才识兼茂明于体用三科。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废,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复置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绍圣元年(1094年)又罢。南宋时复置,仅一科,以至宋末。宋代名士如苏轼、苏辙、富弼等均由此科入仕,故士大夫以此为荣,称之为“大科”。元、明不设制科。清代曾设博学鸿词科、孝廉方正、经济特科等,并未成为制度。
出处:中国古代史 • 科举制度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