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商鞅
释义 Shɑng Yɑng
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卷名:经济学)

  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兼军事家。商鞅原系卫国公子,故称卫鞅或公孙鞅。公元前359年为秦孝公所任用,进行变法修刑,后因功封为列侯,受赐商(今陕西商县东南)、于(今河南内乡县东)十五邑,遂号为商君,亦称商鞅。著有政书、兵书和农书,多已亡佚。今存《商君书》二十四篇,其中可确认为商鞅所著的有《垦令》、《农战》、《开塞》、《靳令》、《外内》等五篇。其余各篇的内容与商鞅的整个思想并无矛盾,仍是研究商鞅思想的基本资料。
  商鞅的变法理论和措施  商鞅反对贵族保守派因循守旧的思想,提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著名的变法理论。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行之十年,秦民大悦”(《史记·商君列传》),取得了极大成功。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主要有:奖励耕织,重农抑末;对于努力生产而获得大量粮食和布帛的农民,豁免其本身的徭役,对于弃农经商,或从事非法经营,牟取暴利而怠于耕织的,连同妻子儿女没为官奴;实行“开阡陌封疆”和“辕田制”,把原来“百步为亩”的“阡陌”和每一顷田的“封疆”统加破除,实行二百四十步为一亩的新亩制,重新设置新的阡陌封疆。这一改革正经界、均赋税和扩大了耕地面积;确立新的人口政策,健全人口登记制度,鼓励生育,徕民垦荒,发展小家庭制;改革税制税率,增收军赋,统一全国度量衡;实行粮食购销的统制政策,提高税率和粮价以促进农业生产;破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
  商鞅是先秦法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奠基者,他的经济思想主要有:
  富国思想  商鞅提出国富贫治的思想。《商君书·去强》提出:“国富而贫治,曰重富,重富者强。国贫而富治,曰重贫,重贫者弱。”这是说,富国要当穷国来治,就会富上加富,国家就会强盛。反之,穷国若是摆阔,不知勤俭,就会穷上加穷,国家就会衰弱。商鞅还认为,国要富而民须贫,民贫则易听命驱使,用刑罚驱民力农而富。对富民则要用纳粟赏爵的办法,使之贫。这就是所谓:“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贫者富,富者贫,国强”(《说民》)。
  农战、重本抑末思想  商鞅认为,国家的富强决定于农业生产和军事力量的状况,“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农战》)。因此要实现富国强兵的总目标,就必须改革田制,破除贵族领主的阡陌封疆,大量开垦荒地,同时实行重本抑末政策。商鞅把农桑(耕织)定为本业,把商业和手工业定为末业。他说:“治国能搏民力而壹民务者,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壹言》)。所以,他把“令民归心于农”作为圣人的“治国之要”,要求彻底实行“利出一孔”,一切功名利禄只能依据农战的成绩给予赏罚。商鞅还指出,保持农业劳动力的绝对优势具有重大意义,他说:“百人农一人居者王,十人农一人居者强,半农半居者危”(《农战》)。商鞅的重本抑末是为他的农战政策服务的。


  算地思想  《商君书》认为,国家建设切忌盲目,如果不计算地利和人力,不掌握人地比例关系,就不可能使国家达到富强。如果是人多地少就应致力于开垦耕地;如果是地多人少就应致力于徕民使达到人地相称。
  合理利用土地的思想  《商君书》为治理国家设计了一个土地利用的模型:一个方百里的经济区域内,山岭约占十分之一,湖泽约占十分之一,山溪、河流约占十分之一,城市、村庄、道路约占十分之一,农田约占十分之六(其中良田四成、坏田二成),认为这是适合于当时农业社会的合理比例,根据当时的一般产量水平,足以供给五万劳动力和一万名士兵的需要。
  正确处理农商官工关系的思想  《商君书·弱民》篇中论述了农商官工的职能和弊病,指出:“农、商、官三者,国之常食官也。农辟地,商致物,官法民。”它还指出了这三者所容易产生的弊病:农民会产生“岁虱”和“食虱”,商人会产生“好虱”和“美虱”,官吏则会产生“志虱”和“行虱”。《商君书》中警告说:“六虱成俗,兵必大败”。在《商君书》中这种思想观点的出现,说明商鞅学派的思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有所补充和发展,他们从原来的“禁末”思想到肯定商业、手工业的作用和职能可以说是一个进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9 5: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