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的梅雨
释义 Zhongguo de meiyu
中国的梅雨(卷名:中国地理)
plum rains of China
  江淮流域气候的重要特征。每年春末夏初江淮流域均有一段雨量特别充沛,相对湿度大,云多,日照时间短,地面风力较小的连阴雨时期。因此时正值江南梅子黄熟时节,故俗称“梅雨”,又因此时多雨阴湿,物品极易受潮霉烂,故又有“霉雨”之称。
  对梅雨的气候特征,早在宋人苏东坡诗中已有记述。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近代气象事业的创始人竺可桢就对梅雨时期的气候进特征行了研究。以后中国气象工作者对于梅雨的形成、雨期的长短及反常等现象不断有所阐述。
  形成   6月行星风带显著北移,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也北移到北纬20°附近,这时大陆低气压已强大,而且青藏高原热低压建立,西南季风加强,但中纬度地区的冷空气仍可常常南下,雨带多出现江淮流域,形成梅雨。
  雨期与特点   梅雨时期的天气形势的 3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梅雨形势持久稳定,雨量较集中,易造成内涝和水灾,如1931、1954、1969、1980年是长江流域较突出的多水年份;另一种是梅雨时期的形势很不稳定,系统变化快,雨区范围变动大,旱涝现象不突出;还有一种是整个6、7月里江淮流域不仅没有持续的大雨和暴雨,而且降水也不多或者很少,即空梅域少梅,易造成干旱,如1934、1958、1965、1978年就是空梅突出的年份。
  中国的梅雨主要指发生在湖北宜昌以东,北纬26°~34°的江淮流域。每年大致是6月中旬入梅(或称立梅),到7月上旬出梅(或称断梅),一般约持续一个月,但每年情况不一样,入梅早的可在5月中下旬,晚的可到7月初,前后可差40天,出梅早则在6月中旬,晚者在7月底8月初,前后差一个半月。整个梅雨时期并不是每天都是阴晦降水天气,而是阴雨一段时期,晴好一段时期。梅雨结束后,多雨区迅速北推至淮北地区及黄河一带,江淮流域的降水量显著减少,相对湿度降低,晴天增多,温度增高,天气酷热而进入盛夏伏旱时期。


  对入梅、梅雨中断、出梅等至今标准不一。一般是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北移到北纬20°以北,同时雨带位置稳定出现在江淮流域,并参考青藏高原上空(东经80°)是否有副热带高压脊的建立,印度地区西南季风暴发与否及中国和日本上空急流强度是否发生剧烈的减弱和变动来作为梅雨的开始。
  梅雨期间的相对湿度很高,旬平均值为全年之冠,6月中旬~7月上旬都在84~86%。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2: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