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摩洛哥
释义 Moluoge
摩洛哥(卷名:世界地理)
Morocco/Maghreiyab,Al
  非洲西北部国家。西临大西洋,北滨地中海,海岸线长1700多公里;西北端隔宽仅14~20公里的直布罗陀海峡与西班牙相望,扼地中海—大西洋航运要冲,战略地位重要。陆邻阿尔及利亚、西撒哈拉。面积458730平方公里,人口2284.8万(1984)。全国分为32个省,2个直辖市。首都拉巴特。
  自然条件  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阿特拉斯山脉南西—北东向斜贯境内,长达800公里,一般海拔2000~2500米。由第三纪褶皱形成的大阿特拉斯、中阿特拉斯和外阿特拉斯诸山组成。大阿特拉斯山从大西洋沿岸的阿加迪尔起东北向斜贯国境中部,直抵摩洛哥与阿尔及利亚交界处,绵延750公里,宽处达100~120公里,大部海拔2000米以上,有很多3000米以上的山峰,西段的图卜加勒山海拔4165米,是全国最高峰。大阿特拉斯山成为西北方海洋影响和东南方沙漠影响的明显分界。中阿特拉斯山在大阿特拉斯山中部以北,略具石灰岩高原外貌,东北部高达3000米以上,向西南逐渐低降,过渡到方山低高原,为穆卢耶河(长520公里)与乌姆赖比阿河(长556公里)、塞布河(长458公里)的分水岭。塞布河谷地也称塔札走廊,是沟通东部和西部地区的重要孔道。大阿特拉斯山以南是和它大体平行的外阿特拉斯山,处于非洲古地台边缘,为海拔1500米上下的平坦高原,西段与大阿特拉斯山间夹着略呈三角形的苏斯河平原,东南则为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点布着一些绿洲。北部地中海沿岸为由石灰岩、砂岩组成的弧状里夫山(里夫阿特拉斯山),南接中阿特拉斯山,海拔1500米以上,最高峰提迪因山海拔2456米。里夫山地形崎岖,北坡陡落地中海岸,东侧为特利夫平原,西侧为拉布低地。低地以南沿大西洋岸有一系列低平原及其内陆高 200米以上的高平原,是历史上经济文化活动的主要地区。平直的大西洋岸乏天然良港,陡峻的地中海崖岸有天然良港,惟腹地太小。


  西北沿海受加那利寒流影响,夏季不热,冬季温和,气温年较差小,7月平均气温22~24℃,1月约12℃;年降水量700~800毫米,约80%集中于冬季。内陆大陆性气候增强。中北部是亚热带山地气候,垂直地带性明显。山麓年平均气温20℃,年降水量400毫米;至海拔1600米高处,年平均气温降为10℃,迎风坡年降水量可达1000~2000毫米,森林茂密;2000米以上冬季经常出现积雪。东南部为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大陆性强,日较差可达25℃,年降水量在100~400毫米。河流多源于中部山地,短促流急,富水力资源,但流量季节变化较大,冬汛夏枯,主要有自西向东注入大西洋的乌姆赖比阿河、塞布河等,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的穆卢耶河等。源于大阿特拉斯山南坡的一些河流,多为流程短、水量小的间歇性内流河,没入沙漠之中。
  居民和发展简史  阿拉伯人约占总人口3/5,主要居住在西部沿海地区,尤其是在大城市中,以从事工商业为主。其次是柏柏尔人,约占总人口1/3,是马格里布诸国中保持柏柏尔语言和风习最多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中、北部山区和东南部沙漠绿洲,从事农牧和矿业。此外还有 6.2万欧洲人(法国人、西班牙人、意大利人)和阿尔及利亚人,主要集中在城市。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也通用法语。居民信奉伊斯兰教。人口增长很快,1982年自然增长率高达33.3‰,高于非洲平均水平。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47人。1980年就业人口中农业占35%,工业32%,服务业33%。城市人口增长很快,由1960年占总人口的29%上升为1982年的42.6%。全国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13座,主要分布在平原和沿海地区。
  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即住有柏柏尔人。公元前12~前10世纪,腓尼基人在大西洋和地中海沿岸从事商业活动。公元 1世纪中叶沿海一带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省,传入谷物、橄榄、葡萄等作物,7世纪阿拉伯人移入。8~11世纪,境内先后出现以非斯为首都和以马拉喀什为首都的两个王朝,促进了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发展,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也得到推广。12世纪,柏柏尔人建立的阿尔摩哈德王朝兴起,领土扩及整个西北非和西班牙,建立了拉巴特城。摩洛哥成为黑非洲和南欧间贸易的重要通道,推动了城市手工业的发展。13世纪后,国家分裂,欧洲列强乘虚而入,葡萄牙占领了塞卜泰、丹吉尔、艾西拉,西班牙占领了梅利利亚,西、葡武装控制大西洋沿岸地区,进行野蛮掠夺。1860年,西班牙又在伊夫尼取得渔业基地。20世纪初摩洛哥 4/5领土被划为法国“保护区”,西班牙则取得北部的里夫地区和南部德拉河以南地段。后丹吉尔又被美、英等 8国共管。经摩洛哥人民长期斗争,1956年获得独立,1957年8月14日定名摩洛哥王国。1958年收回西班牙占领的南部保护地,1960年恢复丹吉尔主权,1969年收回伊夫尼。目前,梅利利亚和塞卜泰(休达)仍在西班牙占领之下。
  经济地理  经济以农、矿业为主。磷灰石、柑橘、葡萄、蔬菜、鱼品、栓皮、阿尔法草及其制品的生产占重要地位。长期的殖民统治,使摩洛哥一直是农、矿初级产品出口国。独立后,工、矿业发展较快,其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960年的27%上升为1981年的34%。同期农业产值的比重,由23%下降为14%。但农业仍是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农业人口占总人口57.4%,农产品提供出口总值的1/5。1981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60美元,在非洲属中上水平。全国耕地面积841.5万公顷(其中多年生作物48.5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8.3%(1982)。耕地集中分布在沿海平原和阿特拉斯山脉的山前地带。灌溉面积57.5万公顷。小农经营为主,部分由农场经营。农场占全国耕地13%,土地肥沃,水利条件良好,经营水平较高,多种植出口作物,产值占全国农业产值1/4。小农生产以旱地种植为主,经营粗放,生产水平不高。粮食作物占重要地位,约占耕地面积4/5;大麦、小麦合占谷类作物面积4/5左右,还有玉米、豆类等。大麦为传统作物,适应性强,多分布在西部平原南部、中东部低高原地区。小麦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北部和地中海沿岸,硬粒小麦是居民的主要口粮,软粒小麦则主要由农场生产。塞布河平原有少量稻谷生产。1982年谷物总产量415万吨,同年进口粮食达191万吨,缺粮严重。经济作物以柑橘、油橄榄、葡萄和无花果等为主。1983年产柑橘95.8万吨,柑橘出口占总出口额11.9%,是非洲最大的柑橘出口国。柑橘主要分布在中、北部和沿海平原地区。油橄榄分布于沿海平原中、北部和马拉喀什、非斯等地周围的河谷平原。橄榄油主要供本国消费。90%的椰枣产于外阿特拉斯山地(1982年产 6.5万吨)。蔬菜以番茄(1983年产39万吨)、马铃薯为主,除供应城市居民和工矿区外,还向欧洲出口。其他经济作物有甘蔗、甜菜、棉花等。全国有草地1250万公顷。畜牧业较发达,约占农业产值1/3,1981年有牛324万头、羊2100万只。游牧和舍饲放牧相结合。中阿特拉斯山区高原牧场,除水平放牧外,还进行垂直迁移半游牧。林地约占国土面积的11.6%,主要分布在山区。山麓地带盛产以栓皮栎为主的软木,年产约1万吨。阿法尔草广布于东北部高原、坡地和平原,年产约3万吨,是重要的造纸原料。大西洋沿海渔业资源丰富,海洋捕捞业盛,1981年渔获量38.15万吨,其中2/3为沙丁鱼,余为金枪鱼、鲔、鲭等。
  以磷酸盐开采为主的矿业是摩洛哥经济的支柱。磷灰石探明储量106亿吨,估计储量达578亿吨,约占世界总储量60%。主要矿区在磷酸盐高原上的胡里卜盖(占全国储量59%),其余在优素菲耶(占25%)和本·杰里尔(占16%)。1983年磷灰石产量2140万吨,其中胡里卜盖占65%。萨菲等地建有磷酸盐化学工业,生产磷酸和磷肥及其他产品。在外贸出口商品中,磷灰石及其制品占40.5%。其他矿产有铅、锰、铁、锌、钴、萤石、重晶石等。石油资源已接近枯竭,但油页岩潜力较大。能源不足,煤炭是主要动力来源;水电约占总发电能力38%(1980)。穆罕默迪耶等炼油厂主要靠进口原油加工,总加工能力达1280万吨。制造业以食品工业为主,包括面粉、榨油、制糖、鱼和水果加工等,其中在萨菲、阿加迪尔等地加工的沙丁鱼罐头闻名世界。纺织工业次之,主要中心有达尔贝达、非斯、拉巴特等。机器制造工业近年有较大发展,已形成达尔贝达、丹吉尔、马拉喀什、梅克内斯等中心。水泥、建材、造纸等也有较快发展。传统手工业中,地毯生产著称于世,还有皮革、陶瓷、毛织等。制造业集中分布于大西洋沿岸达尔贝达、拉巴特等城市和非斯、马拉喀什等几个古都。旅游业较盛,1982年接待游客达190万人,旅游收入是国家外汇的重要来源。
  交通运输业比较发达。有铁路近2000公里,主要分布于北半部,大致以达尔贝达、拉巴特为中心,环阿特拉斯山系呈弧形伸展。南到马拉喀什,东经梅克内斯、非斯、塔扎、乌季达等地通阿尔及利亚,北至丹吉尔,是全国主要干线,以电气及内燃机车牵引。公路长5.6万公里,其中全天候硬路面2.5万公里,自北部、西北部沿海延伸至南部、东南部地区。1982年铁路货运量2550.7万吨,其中磷灰石占60%以上;公路货运量1047.7万吨。海运承担对外货运,有达尔贝达、萨菲、穆罕默迪耶、阿加迪尔、丹吉尔、盖尼特拉、纳祖尔和朱尔夫拉斯法尔等港。其中达尔贝达港1980年货物吞吐量2065.6万吨,约占全国海港总吞吐量的2/3以上,是非洲最大港口之一。近年空运发展较快。全国拥有30个机场,其中8个是国际机场,拉巴特、达尔贝达为主要航空中心。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23: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