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奥热什科娃,E.
释义 Aoreshikewa
奥热什科娃,E.(卷名:外国文学)
Eliza Orzeszkowa (1841~1910)
  波兰女作家。生于立陶宛格罗德诺一个爱国的地主家庭,从小受到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教育。1858年从寄宿学校毕业,嫁给一个贵族,在丈夫的领地居住。她目睹波兰农民遭受压迫的悲惨生活,十分同情和关心他们的命运。
  1863年一月起义爆发期间,奥热什科娃积极参加起义部队中通讯联络、筹办粮饷和缝制衣服的工作,曾掩护一个受到追捕的起义领导人。起义失败后,她丈夫的领地被沙皇政府没收,她回到父亲的领地居住。
  奥热什科娃于19世纪60年代开始创作。初期发表的短篇小说《荒年》(1866)、《厄运》(1876)、《尤利扬卡》(1878)、《不愉快的山歌》(1878)和《十四分之一》(1878)等,描写了封建地主的自私冷酷,资产阶级法律的偏见以及劳动人民的苦难和他们正直善良的品德。在《最后的爱情》(1867)、《在笼子里》(1869)、《外省》(1869)、《有德行者》(1871)等中长篇小说中,奥热什科娃刻划了许多献身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工程师、教师、学者,同情穷人的医生、律师,热心发展民族工商业的企业主、商人和贵族资产阶级慈善家的形象。这时期她还创作了不少以妇女生活为题材的小说,表现了她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悲惨命运,如《格拉巴先生》(1869)、《瓦兹瓦夫的日记》(1871)和《马尔达》(1872)等,其中以《马尔达》影响较大。这部作品写一个小贵族出身的妇女马尔达,在父亲和丈夫死后带着四岁的女孩出外谋生,遭到失败,被迫进行盗窃,为警察追捕,最后死在马车轮下。
  1876到1889年,是奥热什科娃创作的主要阶段。在这时期发表的长篇小说《梅伊尔·埃卓福维奇》(1878)和中短篇小说《请给一朵花》(1877)和《强壮的参孙》(1877)中,描写上层社会对贫穷的犹太人的压迫。她还创作了两组不同题材的小说,一组叫“幽灵”,包括短篇小说集《幽灵和肥皂泡》(1880),长篇小说《守墓人西尔维克》(1880)、《齐格蒙特·瓦维奇和他的同学们》(1882)和《原始人》(1883)等,描写波兰社会中的劳资矛盾和初期的社会主义运动。作者颂扬革命者建设正义美好的世界的理想,但不同意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另一组小说是以立陶宛农村生活为题材,包括《底层》(1884)、《久尔济一家》(1885)、《涅曼河畔》(1887)和《乡下佬》(1888),它们描写沙俄农奴制长期统治下农村愚昧落后的状况,反映了贫苦农民的悲惨命运。它们在思想和艺术上是奥热什科娃最成熟的作品,其中尤以《涅曼河畔》最为突出。这部小说以19世纪末立陶宛格罗德诺附近涅曼河畔农村生活为题材,通过对贵族地主别涅迪克特·科尔钦斯基一家和缺少土地的农民安哲里姆·包哈迪罗维奇和他侄儿扬一家在1863年一月起义前后的变化,以及他们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描写,反映了沙俄占领下波兰农村的面貌。作者在小说中不仅提出了改革波兰社会的一系列最激进的观点,而且成功地塑造了具有爱国主义和民主思想的农民以及贵族阶级叛逆者的形象。
  90年代以后,奥热什科娃还写过揭露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长篇小说《寻求金羊毛的人》(1899)等许多作品。1905年革命对她震动很大,她当时虽然不能完全理解革命的意义,但是她拥护革命。她在晚年写的短篇小说集《光荣属于被战胜者》(1910)再现了一月起义的场面,指出起义的失败是由于贵族没有依靠人民的力量。
  奥热什科娃的创作在波兰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以后的作家也有较大的影响。她的作品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发展自然生动,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参考书目
 E.Jankowski,Eliza Orzeszkowa, Warszawa,197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3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