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堰埭
释义 yandai
堰埭(卷名:水利)
  古代横截河渠,防止河水走泄,调整水面比降或提高通航水深的过船建筑物。三国吴赤乌八年(245)开破冈渎,始有堰埭记载。在唐宋时有较大发展。堰埭是用土石或草木材料做成,为过船,在它的上下游面用条石砌成较缓的平滑坡面,旁设简单机械,用人力或畜力拖拉,滑上滑下,是早期的升船设备。根据其过堰情况,又可分为三种。①人工磨堰,在航道水位差小,堰埭高度不大时,利用人力改变推移船的支点,逐步扭磨移动,实现过堰;②人力辘轳绞拉堰,在水位差较大、堰埭较高、船只较重的情况下,在堰埭两端设支架和辘轳,过船时用人力绞拉绳索带动船只上下滑动,以稀泥浆作堰面润滑剂,实现过堰;③畜力辘轳绞拉堰,在建筑物更高,船只更重的情况下,人力绞拉困难时,就采用畜力作为绞拉的动力。多数情况下使用牛,所以两晋南北朝时称其为“牛埭”。北宋时堰埭规模更大,见诸记载最大的要用22头牛同时绞拉。为使船只顺利通过,通常在过堰埭时把船中货物卸空,过堰埭后重新装入船中。堰埭的缺点是:耗费劳力过大;船只磨损严重;拖延时间过长。元代以后的堰埭,大半在两侧各备船只,只倒装货物,船不再翻过。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4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