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微小膜壳绦虫病
释义 weixiaomoqiao taochong bing
微小膜壳绦虫病(卷名:现代医学)
hymenolepiasis nana
  微小膜壳绦虫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的肠道寄生虫病。又称短膜壳绦虫病。临床表现主要为胃肠系统和神经症状。本病呈世界性分布,温热带较多。前苏联南部,中、南美洲及印度等地均有流行。中国的北京、山西、河南、江苏、湖北、辽宁、吉林、青海、广东、台湾等11个省、市也有报道,新疆及台湾的某些地区感染率较高,儿童发病多。
  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或称短膜壳绦虫,为一种小型绦虫,属圆叶目,膜壳科,膜壳属。虫体长5~80mm,宽0.5~1.0mm。头节呈球形,有4个吸盘和1个能伸缩的顶突,顶突上有20~30个小钩,排列成单环状。颈节细长,链体节片数约100~200个,体节的宽度大于长度,成熟体节的生殖孔位于节片的同一侧。本虫寄生于人和鼠类的小肠内,脱落的孕节或虫卵随寄主粪便排出后,若被人吞食,可直接造成感染。虫卵在小肠内孵出六钩蚴,六钩蚴钻入肠绒毛之间,经2~3天发育为似囊尾蚴,2天后进入肠腔,靠吸盘定居于小肠下段,并发育为成虫,且又可产生自身感染。感染后2~4周可从粪便中找到虫卵。此外,虫卵被鼠蚤或甲虫等中间寄主吞食后,孵出六钩蚴,并发育为似囊尾蚴。鼠类及人也可因吞入中间寄主而被感染。
  感染早期,似囊尾蚴可引起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肿胀、变性,结缔组织和上皮细胞增生。成虫对肠粘膜的机械性刺激及其毒性分泌物的作用,可引起肠粘膜充血及坏死,有时形成的溃疡深达肌层,并伴有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感染轻者无明显症状,重者出现右下腹疼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头晕、失眠等,严重者可发生惊厥和癫痫。多数病人有贫血,少数有末梢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粪便中查出虫卵或孕卵节片可确诊。治疗的首选药物为吡喹酮。此外,氯硝柳胺(灭绦灵)、硫双二氯酚(别丁)及甲苯咪唑效果亦佳。连续服药3~5天或隔期重复给药。预防在于加强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灭鼠可以消除传染源。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5:4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