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多恩,J. |
释义 | Duo'en 多恩,J.(卷名:外国文学) John Donne (1572~1631) ![]() 多恩是“玄学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大致可分下列几类:爱情诗歌、讽刺诗歌、诗体和散文书简、宗教诗和布道文等。 爱情诗歌多是1614年以前的作品,主要收入《歌与短歌》集,共55首,与他的宗教诗同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他的爱情诗贯串着两条线索,一条是罗马诗人奥维德爱情诗的传统,对女性采取怀疑态度,或体现享乐主义思想;另一条线索是特殊构思,大量采用神学、经院哲学的诡辩技巧或利用当代科学发明和发现作比喻,来抒写爱情。全集中也许只有若干首(如《早安》、《破晓》、《周年》)感情比较真挚健康。大部分诗都以死亡、离别为主题,充满关于灵魂和躯体的神秘思想(如《出神》)。但在彼特拉克式甜蜜的抒情诗风行之时,多恩的抒情诗独树一帜,开创了一个新流派。他的语言切近口语,构思的情景富于戏剧性,几乎所有的诗都是直接向对方表述,因而极其生动,而诗歌的节奏、格律也决定于口语的起伏顿挫。多恩的爱情诗以善于分析爱情的性质和心理见长。他的“奇想”在用得恰到好处时,给人以出其不意的新鲜感、深入的联想和准确感(如把一对即将离别的情侣比作圆规两脚)。但多数奇想(如把眼泪比作钱币、地球仪,情侣的血液在一只跳蚤体内溶合),因缺乏真实情感而显得喧宾夺主。 多恩在这一时期还写了《挽歌》20首,《讽刺诗》7首,《警句》若干则。这些作品都是模仿罗马“哀歌”体、“讽刺诗”体、“警句”体写的诗作。《挽歌》内容仍是爱情诗,只有少数比较温存和生动。和《歌与短歌》的某些内容一样,《挽歌》中也有一部分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政治动态和宫廷典型。《讽刺诗》在这方面也比较成功。如第 1首用生动的对话讽刺了军官、大法官、清教徒和贵族轻浮子弟等人物;第 4首描写了一个充当间谍的天主教耶稣会士;第 5首讽刺了宦海的升沉,但这些诗大多缺乏深度。他的30多首《诗简》中以《海上风暴》最出色,内容和形式结合较好,真实的体验和艺术取得了统一。 在多恩的后期作品中,神秘主义成分日益浓厚,思想矛盾更为突出。早在1601年末完成的诗篇《灵魂的进程》即据毕达哥拉斯灵魂轮回说追溯人类灵魂的历史。1611和1612年他为德鲁里小女儿忌辰写的《一周年》和《二周年》则完整地表达了他对人生和世界的悲观看法。在《一周年》里他看出“整个世界的框架脱节”了,人伦沦丧,天地的契合破裂,世界成为“苍白的幽灵”,“人是渺小可怜的”,这个矛盾只有在死亡中解决。《二周年》进一步用中世纪神学灵肉说,表明只有肉体死亡,灵魂才能解放和获得幸福。 1615年以后,他写了一系列《圣十四行诗》和其他宗教诗篇、 160篇布道文和一些个人祈祷文。他虽然在90年代就逐渐皈依国教,但内心里新旧信仰、现世来世的矛盾始终存在。宗教诗篇有时怀疑、愤懑、轻蔑,有时柔顺,感情激昂变化。如第10首向死神挑战,第 7首以奇特的意象抒写不知如何忏悔的矛盾心情,都成名篇。他的布道文常常现身说法,宣扬悔罪、信仰等教义,劝人把世俗的情欲转移为宗教热情。散文风格富有戏剧性,比喻非常生动,有时整篇文章建筑在一个比喻上,如把世界比作海洋(第72篇)。他的布道吸引着伦敦达官贵人、商人、手工艺人、律师、学生和一般市民,他们在露天里站立两三小时不倦,最后发出“满意的叹息”。 多恩的诗集于1633年出版,深受读者欢迎。17世纪有许多诗人摹仿他的作品。 18世纪多恩被忽视, 塞缪尔·约翰逊不赞成他的诗歌。19世纪早期浪漫主义批评家柯尔律治和兰姆开始欣赏他的诗,到了20世纪,经过格里尔逊和艾略特等人的推崇和宣传,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大为提高。 参考书目 Helen Gardner, ed.,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 London, 1962. Frank Kermode,ed., Discussions of Donne, London, 1963. R. C. Bald, John Donne, A Life, London, 1970.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