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推拿
释义 tuina
推拿(卷名:中国传统医学)
massage
  以各种手法或特定肢体和特殊器械的活动,作用于人体的穴位或部位的一类防治疾病和保健强身的方法。又称按摩,曾称按跷、案抚、摩挲等,属中医外治法的范畴。
  推拿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是中医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传统的无创伤的治疗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副作用少、疗效较好的特点,自古至今深受世人的欢迎。治疗范围从简单的按压止痛等,发展到现在的临床各科,如骨伤科的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四肢关节软组织损伤、脱位等;内科的高血压,糖尿病,胃脘痛,便秘,眩晕,失眠,焦虑症,抑郁症,哮喘偏瘫等;妇科的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等;儿科的斜颈,泄泻,遗尿,疳积,小儿脑瘫,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等;五官科的鼻炎,咽炎,耳聋、耳鸣等;眼科的近视、斜视等;皮科的痤疮、面部色素沉着等。
  简史 推拿是人类最古老的疗法。原始人类用摩擦生热以温暖肢体,抚摩、按压以减轻或消除病痛,并运用了原始工具--可熨、可针、可摩的砭石进行保健和医疗。用来调节精神情绪和消除疲劳的原始舞蹈,也发展成后世的健身导引、自我推拿和体育疗法。
  先秦时期,殷商甲骨文就有按摩治病和按摩医师的记载,殷人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按摩。名医扁鹊运用按摩、针灸等手段成功抢救了尸厥病人。马王堆汉墓医书《五十二病方》中,记载推拿治疗17种内、外、伤、皮、儿科疾病和按摩手法、介质、工具等,并有极具特色的药巾按摩法,广泛用于养生保健和治疗。《内经》从理论、法则、诊断、治疗、工具、手法等方面对推拿有较详尽的论述。
  秦汉时期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推拿专著《黄帝岐伯按摩》十卷(已佚,书目载于《汉书·艺文志》中)。汉代张仲景首次提出膏摩一词,并将其列入保健方法,《金匮要略》载按摩治疗自缢未死者的方法,乃世界最早记载的人工呼吸法和心脏按摩起搏术。东汉医学简牍中的“千金膏药方”是第一张包括药物组成、功效、用途、炮制、手法的膏药方,可服,可敷,可摩。东汉名医华佗亦用膏摩治疗头眩和术后康复常规治疗。
  魏晋隋唐时期,推拿有较大发展,并广泛运用了膏摩疗法和保健按摩。魏晋时代王叔和的《脉经》有“以药熨之,摩以风膏,灸诸治风穴”的论点。晋代葛洪是第一位系统论述膏摩的医家,其著《肘后方》使膏摩成为证治、法则、方药齐备的治疗方法,并将推拿用于难产、肠扭转、真心痛等急症治疗;所著《抱朴子》还载有固齿聪耳保健按摩法。梁代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导引按摩篇》介绍多种养生保健按摩法。南齐龚庆宣撰《刘涓子鬼遗方》介绍了外科膏摩法。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正论之后,独辑养生导引法,力主摩腹疗病养生。唐代为推拿发展的鼎盛时期,太医署设立了推拿专科,开展了有组织的推拿教学和医疗,并流传海外,形成摩挲(massage)。唐代孙思邈重视日常保健,并首次将膏摩列为小儿保健方法,其著《千金要方》载“天竺国按摩法”是中国推拿史中惟一记载的国外(古印度)按摩法。唐代王焘《外台秘要》集20余部著作中的推拿内容、治疗范围遍及各科,全面反映了晋唐时期推拿的经验和创造。唐代蔺道人《理伤续断方》首次系统论述推拿手法在骨伤科的应用。
  宋金元时期,官方太医院虽取消了按摩科,但太医和民间医生仍广为运用。宋代庞安时运用按摩催产。宋代张杲《医说》有运用搓滚竹管治疗骨折后脚筋挛缩的推拿按摩法,这一运用机械辅助关节运动、恢复筋腱功能的疗法早于西方400年。宋代《太平圣惠方》系统总结了膏摩疗法,载药摩、膏摩方近百首。宋代《圣济总录》注重对推拿手法的分析,全面论述手法的作用、机理和辨证。金代张子和首将推拿列入中医治疗八法的汗法,元代朱丹溪创摩腰膏治老人体虚、风湿腰痛,并治妇人白带,流传甚广。元代《玉房指要》载按摩避孕法。元代危亦林创悬吊复位法,治骨折、脱位,领先世界600余年,所著《世医提效方》使伤科、正骨手法有很大发展。
  明清时期,小儿推拿得到空前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小儿推拿体系。明代《保婴神术·按摩经》附于《针灸大成》卷末,是现存最早的推拿及小儿推拿专著,创小儿推拿八法。它和明代龚云林《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周于蕃《小儿推拿秘诀》三书,详述小儿推拿穴位、手法、证、治,基本奠定了小儿推拿体系。清代熊应雄的《小儿推拿广意》和张振的《厘正按摩要术》等大量小儿推拿专著问世。此期正骨推拿也有很大发展。明代朱《普济方》和王肯堂《证治准绳》等记载20余种整复手法。清代吴谦把推拿列为伤科八法,所著《医宗金鉴》从诊断、辨证、治疗方面对推拿做了系统总结。而且形成许多较完善的推拿分支,如点穴推拿、一指禅推拿、眼科推拿、伤科推拿、内功推拿等。
  1949年以后,推拿在临床实践、古籍文献整理、实验研究等方面都有很大发展,并有大量推拿专著问世。1956年上海开办推拿训练班,开展了正规的推拿教学。1958年开设推拿专科门诊及专科学校。1974年上海中医学院创办第一个针灸、推拿、骨伤专业,1979年成立了针灸、推拿系。此后推拿教学、科研在全国中医院校全面展开。至今已形成膏摩、药摩、自我推拿、保健推拿、正骨推拿、点穴推拿、内功推拿、足按摩、推拿麻醉等流派和方法。推拿方法有文字记载的达400多种,形成了膏摩、药摩及不同推拿介质,推拿器械,推拿功法组成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完整医疗体系。
  作用 中医对推拿作用的认识是通过临床实践获得的,确定推拿有多种功能。
  调整脏腑功能 中医把人体的病理变化归结为脏腑功能的失调。推拿就是运用手法使失调的脏腑功能重新趋向新的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保健强身的目的。如阴虚火旺的失眠症,为肾阴耗损,肾水不能上交心火,则心火独亢而神志不宁。用手法推桥弓穴,横擦肾俞、命门部,再用手法缓缓按揉足少阴肾经的涌泉、照海及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等穴,急推足太阳膀胱经的申脉、跗阳诸穴,取“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法,而收滋阴潜阳、引火归源的目的。又如治疗小儿肺经实热的咳嗽,除用泻肺经之手法外,常配合推肾经的手法,通过泻肾达到泻肺热的目的。
  疏通经络气血 气血是维持生命的主要物质,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传导、联络的通道。经络气血一旦失常,外邪便可内传脏腑而致病;而脏腑有病,也可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来。推拿通过手法刺激,可促进经络功能及气血生成和运行,从而使脏腑机能协调,外邪可防,内病得治。如胸阳不足、心血痹阻的心痛证,运用手法揉膻中,点内关,按揉心俞、肝俞、肾俞和心前区,心阳外发,热气至,驱散寒邪,则血气畅行,经络流通而痛止。
  疏理肌肉筋骨关节 推拿手法作用于皮肤,可调节开阖,祛除病邪而固表;作用于肌肉,可疏通腠理,调和营卫;作用于血脉,可祛瘀通滞,使气血畅行。推拿手法可直接纠正“筋出槽,骨错缝”,动摇关节则可伸筋理筋,通其郁闭之气,散其瘀结之肿。因此,无论从外入内的外感病或由内及外的内伤病,以及跌仆损伤等,都可推拿治疗。
  治疗原则 治病求本是推拿治疗的原则之一,即要针对最基本的病因病理进行治疗,而不能停留在疾病的表面现象上。腰痛可由急、慢性损伤和椎骨错缝等引起,治疗不能单纯以解除肌肉痉挛止痛的方法,而要消除其病因。如由椎骨错缝引起的,必须用整复手法,纠正其异常的解剖位置来止痛。还要运用扶正祛邪的原则,注意扶正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急性胃肠炎,如见呕吐、泄泻,早期以祛邪为主,但不能单纯用止的手法,恐邪留腹中,故用先泻后止法,即攻补兼施。慢性咳喘,如已伤正气,导致祛邪乏力,此时则应用先补而后祛邪法,即扶正祛邪。中医认为疾病的本质是阴阳不平衡,表现为阴阳的偏盛偏衰,而调整阴阳,使其达到新的平衡,亦是推拿治疗原则和治愈标准。临床还要根据季节气候、地理环境及人的年龄、性别、体质、习惯等多方面因素,具体分析,酌情施治。
  手法的性质和量,以及被刺激部位或穴位的特异性是决定推拿治疗的两个要素。手法的性质指摆动、摩擦类等不同性质的动作。刺激量则包括单位时间内作用量的大小和总的作用时间的长短。在同一部位用不同性质和量的手法,作用不同;在不同部位或穴位用同一性质和量的手法,治疗作用亦不同。如用短时重刺激点按脾俞、胃俞,可缓解胃痉挛疼痛;用长时轻刺激揉摩脾俞、胃俞,则可治疗脾胃虚弱导致的病证。又如点按肝俞、胆俞可治疗胆绞痛,而点按定喘、肺俞则可治疗哮喘。因此,两个要素的有机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推拿穴位可根据临床辨证选取五输穴、背俞穴及小儿特定穴等,根据穴位特异性的功能作用,配合相应的手法。推拿部位可依以痛为俞选择痛点或病理反应物,以及损伤部位的相关组织。如腕关节扭伤,除在局部手法外,还要考虑前臂伸、屈肌群的手法。又如膝关节损伤,还要注重股四头肌的手法治疗。手法对柔软体腔的刺激,可直接影响内脏活动,如心痛、便秘等,可在胸腹部行手法,刺激心脏、胃肠等而起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对严重感染性、急性传染性、急性出血性疾病及皮肤破损、烫伤局部,禁用手法;对年老体弱、骨质疏松者,醉酒等情志不清者,以及孕妇或经期妇女的腹部和腰骶部,禁用或慎用手法。常规手法宜在饭后1小时或空腹进行,时间在20分钟左右。要避免暴力,以病人能耐受为度。
  参考书目 
 骆竞洪编著:《实用中医推拿学》,重庆出版社,重庆,1982。
 上海中医学院编:《中医推拿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1985。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