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痢疾
释义 liji
痢疾(卷名:中国传统医学)
dysentery
  以腹痛,里急后重,泻下赤白脓血、大便次数增多而量少为临床特征的肠道急性传染疾病。又称肠、下利或滞下等。多因感受外邪而引起,或因饮食内伤所致。属夏秋季节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但春冬两季也可见到。一般以初痢宜通、久痢宜涩为治疗原则。
  关于痢疾的记载,《内经》称为肠,指肠内积有秽浊之物而引起排便混乱不按常规的现象。汉代《金匮要略》将痢疾和泄泻统称为下利。晋代葛洪以“痢”称此病,区别于泄泻,为后世医家所接受。隋代《诸病源候论》将痢疾分为赤白痢、血痢、脓血痢、热痢、久痢等类型,并阐明痢疾的兼证和变证。金元时期已知痢疾能相互传染,因而有时疫痢之称。明代《医宗必读》对不同痢疾的治疗发病特点已有较全面的记载。西医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以及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等,均可参考此病辨治。
  病因病机 痢疾主要因外感湿热、疫毒、寒湿之邪而引起,也可因饮食不节、误食不洁之物,积滞肠中,传导功能失常所致。一般认为病邪伤于气分,则为白痢;伤于血分,则为血痢;气血俱伤,则为赤白痢。
  痢疾的病位主要在肠,湿热、疫毒、寒湿之邪壅滞肠中,气血与之相搏结,使肠道传导失常,脉络受伤,气血凝滞,腐败化为脓血而痢下赤白。气机阻滞,腑气不通,故腹痛,里急后重。总之,肠中积滞,气血失于流畅是痢疾病机的关键。滞可为饮食积滞,也可为气滞,病邪阻滞或气血郁滞等。
  发病特点 痢疾共有的临床特征为腹痛,里急后重,泻下物赤白脓血,便次增多而量少等。但痢疾的发病有急性和慢性的不同。急性痢疾初发,证候较典型,一般多由湿热、疫毒内侵和饮食不洁所引起,常见于夏秋季节;慢性痢疾证候多不典型,多由饮食不节或不洁而引起,四季均可发病。急性痢疾迁延不愈常可转化为慢性痢疾,慢性痢疾也可出现急性发作。
  辨治 痢疾有多种分类方法:有的从病因分,如暑痢、寒痢、热痢、湿热痢、寒湿痢等;有的根据泻下物的性状分,如赤痢、白痢、赤白痢、脓血痢、五色痢等;有的则从病情轻重和病程分,如疫痢、噤口痢、休息痢、久痢等。尽管分类方法不同,证型多种多样,但其病机属性仍不出虚、实、寒、热四类。因此痢疾的辨证应以分清寒、热、虚、实为要点。
  痢疾的证候错综复杂,根据临床表现及其发展变化,一般证型有:①湿热痢。湿热之邪壅滞肠中,气机不畅,传导失常。表现为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相杂,肛门有灼热感,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解毒、调气行血,常用芍药汤加减。若夹食滞,痢下不爽,湿偏重的病人可加用木香槟榔丸;热偏重的病人可加用枳实导滞丸。里急后重,泻下赤多白少,也可选用白头翁汤。②疫毒痢。感受疫毒之邪,疫毒熏灼肠道,耗伤气血。表现为发病骤急,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里急后重较湿热痢严重,高热口渴,头痛烦躁,严重时可出现神昏痉厥,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治宜清热凉血解毒,常用白头翁汤加减。若热毒深入心营,神昏谵语,甚则痉厥,可合用神犀丹或紫雪丹,以清热解毒、开窍镇痉。③寒湿痢。寒湿之邪客于肠胃,气血滞涩,肠中津液凝滞,传导失常。表现为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色黏冻,伴有腹痛,里急后重,饮食乏味,胃脘饱闷,头身重困,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治宜温化寒湿、行气散寒,常用胃苓汤加减。④阴虚痢。素体阴虚,感邪而病痢,或久痢伤阴,遂成阴虚痢。表现为痢下赤白脓血或泻下鲜血黏稠,脐腹灼痛,食少,心烦口干,舌质红绛少苔或舌质光红,缺少津液,脉细数。治宜养阴清肠,常用驻车丸加减。⑤虚寒痢。痢久正虚,脾肾阳虚,寒湿留滞肠中。表现为下痢稀薄,带有白色黏冻,严重时可出现滑脱不禁,或腹部隐痛,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腰酸怕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治宜温补脾肾、收涩固脱,常用桃花汤或真人养脏汤、附子理中丸加减。若见久痢脾虚中气下陷,导致脱肛,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⑥休息痢。日久不愈,时发时止的痢疾。多因治疗失宜,以致脾胃正气虚怯,湿热积滞内恋,大肠传导失常。表现为下痢时发时止,日久难愈,饮食减少,倦怠怯冷,嗜卧,腹痛里急,大便夹有黏液或见脓血,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治宜温中清肠、调气行滞,常用连理汤加减。若脾阳虚极,肠中寒积不化,遇寒即发,下痢白色黏冻,倦怠少食,舌淡苔白,脉沉,可用温脾汤加减。⑦噤口痢。痢疾较为严重的证候。表现为下痢不能进食,或呕而不能进食。噤口痢有虚实之别:实证多由温热、疫毒蕴结肠中所致,证见下痢,胸闷,呕逆不食,口气秽臭,舌苔黄腻,脉滑数等。治宜泄热和胃、苦辛通降,常用开噤散加减。虚证多由脾胃虚弱,或因久痢导致胃虚气逆,证见呕恶不食,或食入即吐,口淡不渴,舌淡,脉弱。治宜健脾和胃为主,常用六君子汤加石菖蒲、姜汁以醒脾开胃。若见下痢无度,饮食不进,肢冷脉微,面色苍白,病势危重者,可用独参汤或参附汤加减。
  针灸对痢疾有显著疗效。常用穴位以天枢、上巨虚为主穴,发热者加大椎、曲池、合谷;高热者刺十宣、委中出血;腹痛加气海,里急后重加长强、承山。寒湿痢加中脘、气海、阴陵泉,并用灸法。
  肠中积滞,气血失于流畅是痢疾病机的关键,故治疗基本原则应是导滞、调气、和血。但治疗时,须根据病情灵活掌握。例如病初多实证、热证,由于邪盛于里,肠道气血壅滞,应祛邪外出,而不宜收涩过早,否则易成久痢或休息痢。
  痢疾病人必须注意饮食的宜忌,宜食清淡食品,不宜食荤腥油腻之物。痢疾治疗及时,一般预后良好。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23:2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