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森林抚育采伐 |
释义 | senlin fuyu caifa 森林抚育采伐(卷名:农业) intermediate cutting 从幼林郁闭到成熟林主伐前一个龄级期间定期采伐部分林木的营林措施。又称抚育间伐、中间采伐,简称间伐。其目的主要是保证目的树种和优良林木的优势地位,改善林分品质,提高木材质量,缩短森林培育期限,增强森林防护作用,更好地发挥森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从而也可提供大量中、小径材,所以也是中间利用的手段。 概况 世界森林抚育采伐的历史可概括为 3个阶段:①初级阶段,从11世纪至19世纪末期,主要特点是对个别树种提出某一项具体的采伐方法,但缺乏理论性与系统性;②定性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主要标志是形成系统的抚育采伐理论、种类和方法,并把林木分级法作为采伐时选木的依据。然后算出采伐量。③定量阶段,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应用数理统计和电子计算机方法,根据林分生长和密度的关系,对不同生长阶段的林分确定合理的密度,确定砍伐木和保留木的数量。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森林抚育采伐约始于11世纪后期。宋代《东坡杂记》关于松“七年之后,乃可去其细密者使大”的记述,说明了当时对松林抚育采伐的方法类似今之下层抚育法。1692年《群芳谱》载白杨“及长至径四、五寸,便可取作屋材用。留端正者长为大用”,除阐明方法(类似上层抚育法)外,还明确地谈到了抚育采伐的目的。20世纪30年代初,陈嵘在《造林学概要》中概括地论述了间伐的种类、方法、开始期、采伐强度、采伐木选择及采伐季节等。1978年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制成人工落叶松林密度控制图,开始在森林抚育采伐中引用定量方法。 自然稀疏和人工稀疏 森林由幼龄到成熟的时间因树种组成、气候、土壤条件和管理措施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但一般都要经历以下几个生长发育时期:形成时期(幼龄林)、速生时期(壮龄林)、成长时期(中龄林)、近熟时期(近熟林)、成熟时期(成熟林)和衰老时期(过熟林)。在形成初期,无论天然林或人工林的幼树都呈散生或丛团状生长,树冠尚未接连。随着幼树逐渐成长,树冠开始郁闭,林木就为争夺生存条件而进行激烈竞争,并开始了林木分化。一般林分密度大、或壮龄林、或立地条件好、或由阳性树种组成的林木,其分化都较强烈。结果是竞争能力弱的植株逐渐成为被压木;而竞争能力强的植株则成为优势木,占据较多的营养空间,抑制附近被压木的生长,最终导致后者的死亡。因此在一定密度的森林中,发生随着年龄增大而植株不断减少的现象,称为森林自然稀疏。在天然林中,因生存竞争而死亡的林木约占95%左右。但由此而保留下来的并非都是合乎人类经营目的的植株。抚育采伐是以人工稀疏代替自然稀疏,其特点除稀疏的速度较快以外,还可利用自然稀疏的规律性,按照营林的需要改变自然选择的总方向。 人工稀疏常根据林木分化程度进行分级,然后伐去生长落后及经济价值低的林木。分级的方法很多,通常采用的是德国E.F.G.克拉夫特生长分级法(见图)。即对单纯同龄林中的林木,按其生长优劣分为5级:Ⅰ级──优势木,树高和直径最大,树冠也大,在一般树冠之上;Ⅱ级──亚优势木,树高与大小略次于Ⅰ级,树冠向四周发育;Ⅲ级──中等木,生长尚好,但树高和直径较前两级林木为差,树冠较窄,居于林冠的中层,树干的圆满度较Ⅰ、Ⅱ级木为小;Ⅳ级──被压木,树高和直径生长都非常落后,树冠受挤压,通常都是小径木,又可分为a、b两个亚级:Ⅳa级木,树冠狭窄,侧方被压,但枝条在主干上分布均匀;树冠能伸入林冠层中;Ⅳb级木,树冠偏生,只有树冠的顶部才伸入林冠层,侧方和上方均受压制;Ⅴ级──濒死木,完全位于林冠下层,生长极落后,树冠稀疏而不规则,也分为两个亚级:Ⅴa级,生长极落后的濒死木;Ⅴb级,枯死木。林分的主要林冠层由Ⅰ、Ⅱ、Ⅲ级木组成,Ⅳ、Ⅴ级木则组成从属林冠层。这种分级法主要用于同龄针叶林,同时要到林分达到壮龄林、林木分化明显时才能应用。其优点是简便易行,可用来控制抚育采伐强度,但分级依据是林木的生长势和树冠形态,未考虑树干的形质。 种类 在不同树种组成和不同年龄阶段的林分中,抚育采伐有不同的任务,据此可制定相应的抚育采伐种类。按中国1956年《森林抚育采伐规程》规定,抚育采伐包括下列种类:①透光伐。在幼龄林前半期,即林分开始郁闭后,为保证目的树种(或主要树种)不受非目的树种(或次要树种)和其他灌木的抑制而施行的采伐。主要目的是调整幼林的组成,使目的树种尽早获得有利的生育空间,保证其数量在林分中占据一定的比例。②除伐。透光伐以后,在幼龄林的后半期,即林分完全郁闭后,继续伐去抑制主要树种生长的次要树种,进一步调整幼林的组成,使主要树种在形成的新林中能占优势。此外,还应伐去主要树种中过密的、生长不良的林木,以保证幼林的正常发育成长。③疏伐。幼龄林通过透光伐、除伐后,树种组成基本确定,林分进入速生时期。这时林木高生长最旺盛、林木分化和自然稀疏激剧。为调节主要树种之间的矛盾,达到促进保留木的生长,提高林分经济用材的质量和产量时采用疏伐。④生长伐。疏伐后到主伐前一个龄级的阶段内施行。目的是加速林木的直径生长和材积生长,缩短林木的工艺成熟期,提高主伐时大径材的出材量;此外,生长伐还可促进林木结实,为天然更新创造良好条件。鉴于透光伐与除伐、疏伐与生长伐的任务和方法相近,在1979年林业部颁布的《森林抚育采伐和林分改造试行规程》中,已将前两者合并为透光伐,后两者合并为疏伐。 此外为改善森林的卫生状况,减少病虫害和火灾的发生,促进林木的健康生长,《规程》还规定了卫生伐。即将枯立木、风倒木、风折木、受机械损伤将要死亡的树木,以及受病虫为害已无成长希望的立木伐去,一般伐后的疏密度不低于0.6。在培育用材林时,卫生伐常结合其他抚育采伐进行。在禁伐林和防护林中卫生伐则是主要的采伐方式。 世界各国的森林抚育采伐种类,虽因社会经济、立地条件和森林特性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没有原则上的区别。苏联的抚育采伐种类与中国现行抚育采伐种类基本一致。欧美与日本所采用的抚育采伐种类,也都大同小异,目的也相近似。 技术要点和应用 抚育采伐的技术要点包括始伐期、采伐强度、重复期的确定和采伐木选择等,因抚育采伐种类不同而有异。任何森林或林种均可施行抚育采伐,方法不同,原则一致。在天然林中,密度、树种和起源不同的立木混生在一起,互相竞争,通过抚育采伐,可淘汰非目的树种与劣质的林木,保持林分适宜的密度,为目的树种的快速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在人工林中,树种、密度虽已确定,但随着林分的生长,林木对营养空间的要求不断增大;通过抚育采伐,可及时调整林分密度,保证林木有一定的营养空间。在同龄林内,各种抚育采伐皆可应用,并可在全林地均匀一致地施行。异龄林多应用择伐更新,因更新期常等于轮伐期,似无时间空隙实施抚育采伐;实则在均匀择伐的“林窗”中,由于天然下种时期接近,也会形成年龄相近的树群或树丛,对之可视为同龄林施行抚育采伐。在防风林内,通过抚育采伐,可调节林分的水平和垂直结构,以增强其防护效能。在母树林内,抚育采伐可改善林分的光照,为母树结实创造良好条件。 效益 抚育采伐的效益是多方面的,其生态效益尚少系统研究,其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缩短林木的成材期,提前主伐年龄,提高林木的质量和经济出材率;同时在林木培育期间,可定期地取得间伐材。一般在集约经营的林分中,抚育采伐所得的木材数量可占主伐材积的50~100%,但多数为小径材,可作薪炭材或其他用材。鉴于抚育采伐的经济效益显著,林业发达国家均注意森林抚育采伐的技术理论研究。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在幼林、成林抚育采伐方面,也进行了大量工作,现正向集约化、合理化和数量化方向发展,为林业的科学经营提供可靠依据。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