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秦始皇陵兵马俑
释义 Qinshihuɑng Ling Bingmɑyong
秦始皇陵兵马俑(卷名:美术)
pottery l1/figure/s of warriors and horses in Mausoleum of First Emperor of Qin
  中国秦始皇陵随葬陶兵马雕塑群。兵马俑坑发现于1974年,1977年就地建成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兵马俑坑约始建于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建立后,到前209年因农民起义爆发而中断,不久即被项羽所焚毁。
  兵马俑坑共发现4处,均为规模巨大的土木结构建筑。其中最大的为1号坑,平面长方形,面宽9间,四周绕以回廊,前有5个门道,总面积约12600平方米。列置于其中的6000个兵马俑是以战车、步卒相间排列的长方形军阵。2号坑平面略呈曲尺形,以隔梁和小门分隔为各自独立又互有联系的4个部分,总面积约6000平方米。兵马俑内容为以战车和骑、步兵混合编组的大型军阵。 3号坑面积最小,平面呈凹字形,总面积约520平方米。有驷马漆绘的木质战车,和执殳的仪仗,象征军阵的指挥部。4号坑仅有土坑,可能是一个未建成即被废弃的兵马俑坑。按 1、2、3号坑出土兵马俑的排列形式复原,应有武士俑7000个,驷马战车100余辆,战马100余匹,已发掘和修复、陈列的仅为其中的一部分。
  陶兵马组合成严整的军阵形式,是秦王朝强大国力和军威的象征。雕塑群巨大的体量和空前的数量、组合关系上的多样统一,形成震撼人心的雄强气势。
  陶俑群塑造了不同等级、兵种的秦代将士形象,包括指挥官、步兵、骑兵、车兵、弓弩手等。形体高大魁梧,平均身高约1.75米,指挥官身高在1.95米以上。很多将士手中握着实用的青铜兵器。人物形象塑造的着力点在面相和手足部分。其面相具有关中一带人的形象特征,多数表情刚毅、昂扬奋发。五官位置准确、富于质感,胡须、发式有多种不同的样式,在发式和服饰上都十分注意细节的真实,如不同官职和兵种的盔甲有严格区分,甲片、甲钉、革带均一一塑出,结构准确无误。这些细节的精确表现,有助于烘托秦军装备精良、纪律严明、斗志昂扬的精神状态(见彩图)。
 


  秦俑塑造的特点是模制与捏塑相结合,以粗泥为内胎,外敷细泥,经塑制成型。俑的头、手、躯干都是分制然后套合,加工细部,塑成后入窑烧制,最后进行彩绘。彩绘的颜色有绿、粉绿、朱红、粉红、紫、蓝、中黄、桔黄、灰、褐、黑、白等色,颜面、手足均朱红色,以黑色绘出眉目、须发。秦俑的形象是类型化的,在细部加工过程中,由于塑造者的审美要求和技艺水平的差异,而出现千差万别,一些优秀作品达到一定程度的个性的表现。
  陶马约与真马等大,用于骑兵的战马高1.72米,体长2.03米,剪鬃,马背上塑出鞍具。牵引战车的马匹体形略小,马身比例匀称,筋肉和骨骼的起伏变化符合解剖关系。马头抬起,耳朵向前倾斜,双目睁大,鼻孔翕张,表现出处于临战状态的战马静中有动的神态。陶马也是模制与捏塑相结合制作的,全身施加彩绘。作为兵马俑雕塑群组成部分的木质战车多已朽毁,从遗存的残迹可知,有的原曾髹漆彩绘,并有许多金属车具保存下来。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