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老子
释义 Lɑozi
《老子》(卷名:政治学)
  又名《道德经》。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著作。关于《老子》一书的作者有不同说法,一般认为是春秋晚期的老聃(后人尊称为老子)及其后学所作,也有人认为是战国时人假托老子之名而作。《老子》全书81章,5000余言,分上下篇,上篇道经37章,下篇德经44章。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则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与传世本不同。
  《老子》的核心范畴是道。道是客观世界的本原,它“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老子·二十五章》),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道的基本属性是自然。《老子》认为,人、自然界与道的关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同前)。《老子》关于道的思想认识奠定了其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老子》的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的社会。在那里“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人与人之间没有复杂的社会关系,“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二章》)。其基本内容是: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以智治国,实行愚民政策。无为政治的目的是使民众无智无欲,达到无不治的境界。《老子》对当时政治现实和伦理道德持批判态度,认为战争是天下无道的表现,民众贫困是统治者赋敛过重的结果。
  在政治策略上,《老子》强调柔弱胜刚强,认为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可以攻克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作者指出:“守柔曰强”(《老子·五十二章》),“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七十六章》)。
  《老子》提倡无私、谦虚、退让的人生哲学。作者根据其社会生活经验告诉人们“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七章》)。又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二十二章》)。
  《老子》书中充满了朴素辩证法思想。作者从社会上人事的升降浮沉中,看到了事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指出“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老子》宣传的是弱者保自己、求生存的政治哲学,书中精华与糟粕并存,为以后的思想家、政治家留下很大的研究余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9: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