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东周都城遗址
释义 Dongzhou ducheng yizhi
东周都城遗址(卷名:考古学)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由于政治上列国分立,军事上兼并战争频繁,尤其是春秋史晚期铁器出现而发生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业的分离,引起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新的城市在各地勃兴。东周城市,尤其是列国都城如临淄齐城、新郑古城、江陵郢都等,表现了人口、生产、财富、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规模扩大,成为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对这些城市的遗址的勘察与研究已成为商周考古的重点之一。
  东周城址的发现  1929~1930年,中国学者在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的调查和发掘,是对东周城市野外考古的发端。日本侵华期间,日本学者又调查和发掘过山东的曲阜鲁城、滕县薛城和河北邯郸赵王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地发现的东周古城数以百计,列国都城大都已被找到。进行过勘察和发掘的主要有:山东淄博临淄齐城遗址、曲阜鲁城遗址,山西侯马晋城遗址,河北邯郸赵城遗址,易县燕下都遗址,河南新郑郑韩故城遗址、洛阳东周城遗址,湖北江陵楚纪南城遗址,陕西凤翔雍城遗址、临潼秦栎阳城址和咸阳秦咸阳城址等。此外山西太原的赵国晋阳城址和夏县的禹王城(魏国安邑)、河南淮阳的楚国陈城遗址、河北平山的中山国都灵寿城址等,也都经过调查。已有的工作,主要是了解列国都城的城郭范围、城门及街道的位置、宫殿及手工业区的分布、营建和使用时间等,大规模的发掘还有待以后进行。
  列国都城的布局和设施  东周一般城市的面积,小者不到 1平方公里,大则数平方公里。列国都城的面积,一般在20平方公里左右,最小的秦栎阳城为 4平方公里,鲁故城也只有10平方公里,燕下都则达30多平方公里。临淄在战国中期齐宣王时,面积20平方公里左右,人口30~40万。如果去掉1/5左右的宫殿区,则拥挤程度达到每平方公里 2万人左右,无怪乎《战国策·齐策》描绘街道上的情况是“临淄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
  为了解决城市人口的用水问题,列国都城几乎都建在傍水的冲积扇上。如临淄东靠淄河,西有系水(今泥河);鲁故城在泗河和小沂河中间;晋新田故城左依汾河;郑韩故城东依黄水,又有双洎河在城内南部通过;洛阳东周王城在谷水(今涧河)入洛河一带;雍城位于雍水北岸;栎阳位于石川河南岸;咸阳则紧傍渭河北岸。此外,还大量开凿水井,各国都城内均发现密集的水井遗迹。开凿这样多的水井,大概与普遍使用铁器有关。
  列国都城都分为宫城和郭城两大部分。当时把宫城叫城,居住百姓的城圈叫郭。宫城都设在全城的最高处。城郭的布局主要有4种:①如曲阜鲁故城。宫城基本包在郭城中心。郭城四面各有2或3个城门,有道路绕过宫城而互相连通。这比较符合《周礼·考工记·匠人》所记的:“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之制。②如新田、临淄、郑韩故城、邯郸赵城等。宫城与郭城分开。宫城或嵌入郭城一角,如临淄、郑韩故城;或单独成城,如新田、邯郸;有的在城外郊区又有离宫别馆,如临淄。③如燕下都。宫城设在郭城以北,宫殿区超出宫城城垣范围,而以河道与居民区隔开。此外,还在宫城和郭城的旁边加设附郭城。④如郢都纪南城。宫城位于郭城中央偏南,宫城以东的郭城东南隅,可能是王室的专用地。魏的安邑似接近第一种,秦的雍城似接近第二种,咸阳似接近第三种,但尚未完全勘察清楚。无论哪一种,宫城范围一般都占郭城面积的1/5以上。
  按照《周礼》的记载,主要宫殿之前,左有宗庙,右有祭祀地母的社坛;而在郭城内,又有由官府管理的商业区──市。郭城内百姓的居住区,以里为基本管理单位。里皆有围墙,门口设里监门管理。象临淄那种官署靠宫城,工商业者住在市的旁边,农民住在城外郭城城垣附近的情况,可能是很普遍的。
  宫城和郭城内都有手工业作坊。一般有制铁、制铜、铸钱、制骨、玉石器、制陶等作坊。制铁和制铜,是用矿区运来的铁锭和铜锭铸造成器的。宫城内的作坊,当为各国公室直接管辖;而郭城内的作坊,有的可能是地方官府办的,有的则是战国时正在迅速发展的私人手工业。
  据纪南城西垣北门的发掘,城门有3个门道,因此连接城门的街道也应三道并列。纪南城南垣西门和北垣东门为水门,中有河道直通,可知在南方水网地区,城内并以河流充道路。
  各城城垣外皆有城壕。城内则有全城性的排水设施。一种是阳沟,如临淄郭城内就有贯通南北的排水沟;一种是阴沟,用陶管道排水。陶质排水管道多为一头粗、一头较细的圆筒形,以便连接。秦咸阳则发现有五角形陶管道。在临淄郭城西北城角,还发现城垣底部修建有很大的石砌涵道。
  建筑台基  黄河流域列国的一般宫殿台基较矮,但主要宫殿都建在高达数米至十多米的高大夯土台基上。如侯马新田遗址北部的平望古城内,就有这种台基;邯郸赵王城3个宫城内外,总共有龙台等11个夯土台基;燕下都则有武阳台、老姆台等7个夯土台基;郑韩故城的宫城内有梳妆台;临淄的宫城内有桓公台;秦咸阳北部的宫殿区,亦多夯土台基。据《左传·昭公七年》和《国语·楚语上》记载,前 535年楚灵王曾筑高大的章华台,但纪南城内所见春秋晚期到战国的宫殿遗址的夯土台基都只有1~2米高,可见在长江流域,高大台基实际上并不发达。把主要宫殿建在高台上,既可表示威严,又便于防守和监视全城,也说明当时已具备了使用铁器和以大量刑徒、兵卒为劳动力等条件。
  陵墓区  列国都城的城内或城外分布有陵墓区。秦定都雍城时期(前677~前385)的陵墓区,是在城西南的南指挥村一带;临淄郭城东北隅的河崖头一带,曾发掘到春秋晚期姜齐的诸侯墓;郑韩故城宫城南部的李家楼,1923年曾挖出春秋中期偏晚的郑伯大墓。到战国时,田齐的王陵已迁至临淄城南的牛山一带;建都邯郸时期(前386~前222)的赵王陵,远在邯郸市与永年县的交界处;建都纪南城时期的楚王陵墓,大概在城西北八岭山至沮漳河沿岸;战国晚期的秦王陵,亦远离咸阳而在渭河南岸。春秋时期诸侯的陵墓同前代一样,比较集中,并放在城里,当同实行按宗法关系和“左昭右穆”制度来集中埋葬诸侯的“公墓”制有关。战国时陵墓区远离都城,各陵墓的分布范围也远为扩大,这应同“公墓”制的破坏有关。但战国时东周君的陵墓区还在洛阳城内的东北隅。西周君的陵墓区也在王城之内的北部。燕下都东城的西北隅亦有虚粮冢和九女台两个陵墓区,大概在那里还保留着旧的“公墓”制。
  参考书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商周组:《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1979。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6:3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