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陈鲤庭 |
释义 | Chen Liting 陈鲤庭(1910~ )(卷名:戏剧) ![]() 1934年春,陈鲤庭任《民报》副刊“影坛”的特约撰稿人,为当时新兴的左翼戏剧、电影呐喊,并作了必要的理论准备。1935年发表的《评〈娜拉〉的演出》一文,及时而又深刻地总结了当时左翼戏剧导演艺术上的成就。1936~1937年,他参加剧联领导的业余剧人协会和业余实验剧团,先后担任理事会理事兼秘书及演出部副主任,协调来自各方的进步剧人,推动了中国进步话剧运动在艺术上的成长。抗战爆发以后,任上海救亡演剧队第四队队长。1938年任旅川业余剧人协会理事兼导演,导演了《夜光杯》、《魔窟》、《钦差大臣》。1939年去宜川,担任第二战区“文抗话剧队”队长,导演了《魔窟》、《凤凰城》,至“晋西事变”前夕,匆匆离开。1940年冬回重庆,先后任中国电影制片厂和中央电影摄影场编导,编著了中国电影第一部理论著作《电影规范》。1941年参加中华剧艺社为理事,并导演了《钦差大臣》、《结婚进行曲》、《岁寒图》、《复活》、《大马戏团》等剧。特别是1942年,他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艺术上的严谨不苟作风导演的郭沫若名作《屈原》,成为抗战期间大后方舞台艺术的高峰。 抗战胜利后,陈鲤庭主要从事电影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继续电影工作外,1953年为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重排话剧《屈原》,1959年为上影剧团、上海戏剧学院导演了《大雷雨》。 陈鲤庭在戏剧和电影的理论研究上,是有建树的探索者开拓者之一。他的导演艺术于40年代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既大刀阔斧又精雕细琢,既善于导演夸张的喜剧,又善于导演严谨的正剧。 陈鲤庭是历次全国文代会代表,历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