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陆九渊
释义 Lu Jiuyuan
陆九渊(1139~1193)(卷名:哲学)

  中国宋代哲学家。字子静,号存斋,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因曾在江西贵溪象山讲学,所以学者称他为象山先生。曾任靖安、崇安等县主簿,官至奉议郎知荆门军。他的论学书札、讲学语录和诗文,在他死后由其子陆持之编为《象山先生全集》,共34卷。现有中华书局点校本《陆九渊集》。陆九渊治学途径,与其兄陆九韶、陆九龄有共同的倾向,人称“三陆”,但以陆九渊影响最大。他的心学唯心主义,在宋明理学中一直与朱熹为代表的理学相抗衡。
  心即理  陆九渊以心即理为其思想核心。所谓“心即理”,就是把自然的普遍规律与封建纲常伦理合而为一,认为是人所固有的先验意识。他说:“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理”与“心”既然是完全同一的,那么宇宙万事万物之“理”,就是每个人心中之“理”,所以他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就人而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们虽然可能有不同意见,但人的先验的道德意识没有差异。他说:“千古圣贤,若同堂合席;必无尽合之理。然此心此理,万世一揆也。”与程朱等人把“理”视为自然与社会最高的终极原则不同,陆九渊认为“理”的普遍必然性必须通过人“心”来证明,人心之理是宇宙之理最完满的体现。“心”是陆九渊哲学思想的基本范畴。他的哲学以“发明本心”为宗旨。
  陆九渊从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离不开抽象思维的能动作用这一点出发,把认识视为纯粹主观意识活动的结果,混淆了主观意识(心)和客观规律(理)的本质区别。他说:“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他颠倒了人的认识过程,把主观(吾心)同客观(宇宙)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歪曲为完全一致的关系。最终用主观吞并客观,这就是所谓“心即理”的实质。
  求放心  陆九渊从“心即理”出发,在认识问题上提出了反省内求的“简易”、“直捷”的方法。他认为,“理”就在每个人的心中,“明理”用不着探求外物,甚至连读书也是多余的。“此理本天所以与我,非由外铄。明得此理,即是主宰。”人孰无心,道不外索,患在戕贼之耳,放失之耳。古人教人,不过存心、养心、求放心。此心之良,人所固有。人惟不知保养而反戕贼放失之耳。“所以他不赞成朱熹“即物穷理”的方法,认为那样太烦琐,陷于支离。陆九渊认为读书只是印证“此心之良,人所固有”,“六经皆我注脚”。如果忘记了这个根本,读书无益而有害。
  陆九渊反对朱熹分道与器为 “形而上”和 “形而下”,他把“道”不在“器”外说成“道”不在“心”外,得出了“道未有外其心者”的结论。再把“我固有之”心,变换成“我固有之”理。“事外无道”则被颠倒为“道外无事”,因而 “明理” 也就成了“存心”、“养心”、“求其放心”等一系列主观神秘的自我扩充活动了。
  陆九渊心学唯心主义,经过其弟子杨简等人的发展,变成了唯我主义。到了明代又由王守仁进一步阐释、发展,成为封建末期影响甚大的社会思潮。陆王心学强调人的自觉精神,否定古代经典的绝对权威,因而在客观上对冲破理学的思想禁锢,起了某些促进作用,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
  伦理思想  陆九渊在伦理思想上也与程朱学派不同,他用主观唯心主义的 “心学” 论证封建纲常的合理性。在他看来,心即性,即理,“本心”即是仁义礼智之心,是善,是人心之理和宇宙之理。“吾之本心”是道德认识的源泉,而道德修养的目的就是唤醒个人心里原有的先验的封建道德观念,即“先立乎其大者”。他说:“收拾精神,自作主宰,万物皆备于我,有何欠阙?当测隐时,自然测隐;当羞恶时,自然羞恶;当宽裕温柔时,自然宽裕温柔;当发强刚毅时,自然发强刚毅”。他认为,修养的方法就是向内用力,切己自反,剥落物欲,改过迁善。这种所谓的“易简功夫”具有宗教道德色彩。陆九渊的伦理思想是封建地主阶级走下坡路的安慰自己、麻痹人民群众的精神武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 0: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