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维生素C |
释义 | weishengsu C 维生素C(卷名:现代医学) vitamin C 一种重要的水溶性维生素。化学名称为抗坏血酸。它与人体的多种代谢有关。人类不能合成及贮存维生素C,需经常不断地由食物供给。缺乏维生素C可导致坏血病,主要病变为出血和骨骼变化,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维生素C为六碳糖(己糖)衍生物,很易脱氢而氧化形成脱氢维生素C,仍有活性,但形成二酮古洛糖酸后则失去活性(见图)。 维生素C在干燥条件下或酸性溶液中较稳定;在中性及碱性溶液中极不稳定;金属离子、光、热及潮湿可加速其破坏。植物组织中含有抗坏血酸氧化酶,能催化其氧化破坏。所以蔬菜水果贮存过久,则其中维生素C很易氧化损失。植物中多酚类化合物,能保护维生素C,刺梨、枣、沙棘中含有大量此类物质,所以其中的维生素C较稳定。 生理功能 ①是胶原生物合成中必须的物质。胶原是组成皮肤、肌腱、骨骼、软骨及结缔组织的主要蛋白质。②参与儿茶酚胺合成和酪氨酸代谢。儿茶酚胺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素,是一类很重要的神经递质。对蛋白质、脂类及碳水化合物代谢,对心血管、泌尿、消化、内分泌各系统以及情绪和体内自稳系统均起着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酷氨酸在维生素 C参与下形成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素,维生素C参与酪氨酸代谢,使对羟苯丙酮酸转变成黑尿酸排出。当食入酪氨酸较多时,维生素C需要量也相应增加,否则酪氨酸代谢不完全,尿中出现对羟苯丙酮酸及对羟苯乳酸。③参与金属离子代谢。维生素C有很强的还原性和螯合性,与许多金属离子的吸收、转运、分布都有关系,比如膳食中富含维生素C,使Fe2+还原为Fe2+,铁的吸收率可增加2~4倍;能和有毒的镉螯合,减少其吸收。④参与类固醇、药物或毒物的羟化反应。维生素 C能促进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使血胆固醇含量下降。也能促进药物或毒物的羟化而解毒。⑤加速细胞内环状核苷酸的合成,减少其分解,故有预防癌症的作用。⑥减低血中组织胺的含量。血中组织胺过高,可引起过敏症状,如支气管哮喘等。⑦最近还发现能清除自由基,因之可对抗其对人造成的损伤。⑧有利于干扰素及免疫球蛋白的合成,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需要量及供给量 人体每公斤体重约需0.5mg,成人每日摄入45mg即可维持适当水平,多数人认为摄入量低于 6.5mg时可发生缺乏症状。各国膳食供给量差异较大,在30~75mg间,中国1988年建议供给量为(mg/日):成人60,孕妇80,哺乳母亲100,儿童30~50,食牛奶的乳儿及老年人应注意补充维生素C。 缺乏症 人工喂养的婴儿及成人的食物中长期缺乏新鲜蔬菜和水果者,可因为维生素C缺乏引起坏血病。由于结缔组织形成不良,以致毛细血管管壁不健全,脆性增加,易于出血,常见牙龈、皮肤、皮下、肌肉、关节、内脏、粘膜等处的出血。骨骼病变为骨骼下出血及骨质疏松等。患者还可以有倦怠、乏力、食欲差、生长延缓、烦躁不安、消化不良、贫血、抵抗力弱、易感染等。慢性边缘性维生素C缺乏表现为血浆维生素C浓度下降、倦怠、疲劳、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不正常等。经常食用含量丰富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可防治维生素C的缺乏。 营养水平鉴定 测定血浆中含量可反映膳食摄入维生素C情况;测定白细胞及血小板中的含量能反映机体内维生素C营养水平,不受短期摄入的影响;还可测尿中排出量,以判断机体营养状况。 食物来源 主要存在于新鲜蔬菜水果中,中国野果如刺梨、中华猕猴桃、沙棘、酸枣等含量较高,柑橘类次之。绿色蔬菜,尤其是能生食的蔬菜是好的来源。豆类含量也较多。烹调加工时损失较多,烹调时间宜短,罐头和果汁中维生素C 完全丢失。必要时可对食物或饮料进行强化。 临床应用 ①是治疗坏血病的特效药。②中国用于心肌病的治疗。③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因和酯类代谢有关,所以维生素C缺乏时,血酯升高,补充后则降低,还能使动脉斑块中胆固醇溶解,血管韧性增加;不易发生血栓等。④预防癌瘤。流行病学资料提示,癌症发病率与维生素C 摄入量成反比,其防癌机理是:阻断致癌性亚硝基化合物合成;使病毒失去活性;破坏致癌物;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⑤其他。防治感冒;辅助治疗各种传染病、肝胆疾患、克山病、血栓、外伤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