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齐民要术 |
释义 | Qimin Yɑoshu 《齐民要术》(卷名:经济学) 中国现存最早的最完整的农书。作者是北魏时期曾任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县西北)太守的贾思勰。关于作者的生平,史书没有记载,全书约在公元6世纪30年代或稍后写成。 据作者自称,“齐民要术”就是平民谋生计的方法。全书十卷九十二篇,共11万余字。书中既有对历史上的王侯卿相以奖励农耕、富国安邦理论为指导所建功绩的赞誉和农政举措得失的评述,也有援引前人文献和生产实践中取得成功的实例,对农业科技、生产经验(如广义农业种植、林木栽培、畜禽鱼类饲养,以及食品加工、保藏、酿造、制药与手工业生产等等)的系统总结,还有如何雇佣劳动力榨取剩余劳动,发展综合经营、组织商品生产与交易来增殖财富以维持地主家庭富裕生活的措施。总之,这部农书把公元6世纪前中国北方地区农业科学与生物技术的成就作了归纳总结,同时,还在专门论述农业生产技术的课题中,对农业生产的有效组织与管理提出了作者独具特色的见解。《齐民要术》中的主要经济思想可概括如下: 组织农业生产必须掌握天时地利和生物“天性” 中国古人在农业生产上很早就懂得人与天地的关系。《齐民要术》不但继承了古人在这方面的经验,而且还把对农业固有规律的认识,应用到节约劳动、提高功效上来。它指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得谷多。任情返道(违背自然规律),劳而无获”。关于顺遂天时,该书科学地总结出土质、墒情、播种量、播种方法以及农事操作是否适时,对土地产量高低的制约关系,从各方面教人们去驾驭自然,以发挥技术措施和组织管理的作用,争取少用人力而有更好的收成。关于估量地力,书中不仅介绍了粮、豆、瓜、菜等作物丰富多采的套种、间种、连作和轮作等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方式,还记载了劳动群众把豆科作物当作绿肥纳入轮作周期的创举。豆科作物纳入轮作,做到了用地与养地相结合,保持地力长久不衰;又代替了古老的“三圃制”,引起了耕作方法的革命。这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飞跃。至于对生物“天性”(主要指遗传性及其变异)的认识,《齐民要术》不仅在深度、广度上胜过了前人,而且还详细总结了以这种遗传变异的存在为条件,通过人工选择、人工杂交以及定向培育等科学途径,用极少的人力、物力培育出经济价值更高、产量更大的新品种的方法。 多种经营,专业生产,都是致富的手段 多种经营是中国自给自足封建农村经济生产上的重要特点。《齐民要术》所主张的多种经营,与传统的经营不同,既有为满足地主家庭奢侈贪欲和扩大农民消费需求的一面,更主要的是把它作为增值财货以达到致富的手段。书中专辟《货殖》一篇,援引汉书·货殖列传中发展农、林、牧、副、渔以及手工业等项生产给经营带来的综合收入,向人们展示出一幅可与千户侯的食租相媲美的诱人情景。在农业内部专业分工日益细密的当时,书中特别注意用技术经济数据,从投资和收益的实际比较上去揭示专业经营的巨大好处。如以百亩良田种红蓝花,年可有相当二百斛麻子及三百匹绢售价的收入。当收获采摘人手不够时,可雇用成百童工,按收摘量对半分成计酬。如是,单夫只妇也可多种。又如种百亩蔓菁,仅菜籽换谷即胜过千亩谷田的收入。在六亩水面上按范蠡“养鱼经”所说方法养鱼,其收入足够一人终生吃用。 发展商品的生产与交换,广开利源 作者在《序》中虽说:“舍本逐末,贤哲所非”,“商贾之事,阙而不录”。但为了广开利源,却对发展商品生产、扩大商品交换十分关注。书中曾有多篇(如种菜、种树和畜禽养殖诸篇)以令人羡慕的高收益数据,鼓励人们去发展商品生产,走致富的道路。而在《杂说》一篇中,则汇集了前人灵活适应供求和物价变化条件,善于经商致富的经验。书中还引述汉代崔寔(?~约170)为富有的农家在一年的许多月份中应从事商业经营的具体设计,其用意就是教会那些财力雄厚的地主、富农,不要只限于为了购买自家消费的东西才出售其剥削所得的财产,而应把商品交换作为扩大再生产的一个环节和实现条件;不要放过商品供求变化、物价波动的有利时机,通过贱买贵卖,获取利润。 意义 《齐民要术》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它以前的农学著作,如汉氾胜之(前32~前7)的《氾胜之书》、崔寔的《四民月令》等,主要由于《齐民要术》的征引才得以部分留传下来。其后的主要农学著作,如元王祯的《农书》、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清乾隆时官修的《授时通考》等,均以它为重要依据。《齐民要术》作为集 6世纪前中国农业技术成就之大成的巨著,早已为世界公认。 参考书目 石声汉:《从齐民要术看中国古代农业科学知识》中国科学出版社,北京,1957。 李长年:《齐民要术研究》,农业出版社,北京,1959。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