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北京(明清) |
释义 | Beijing(Ming-Qing) 北京(明清)(卷名:美术) Beijing of Ming and Qing 中国明、清两朝的都城。今北京市的前身。明清北京在建筑艺术上鲜明地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宗法礼制思想,规模宏大,形式完美,是与唐长安、元大都齐名的中国古代三大都城之一。 北京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经改造而建成的。这一方面是元大都的规划成功地渲染了皇权的尊严,同样地符合明清皇朝的要求,同时在明军攻入大都和清军攻入北京这两次战争中,原有城市没有大的破坏,也为继续使用提供了可能。 改造工程在明朝建国(1368)以后不久即已开始,但当时仅修复城垣并将元大都北部五里较荒凉地区划出城外。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朱棣取得帝位后,就将北京作为都城来建设,永乐十五年工程加紧进行,至永乐十八年基本建成,成祖迁都北京。嘉靖三十二年(1553)为适应人口增加及加强防卫,在城南加建外城,原城即称内城,内城中还有皇城及宫城。 内城东西墙沿元大都之旧,北墙南移2500米,南墙南移近1000米,城东西长6650米,南北长5350米,南墙开3座门,其余每面开2座门,均有瓮城,上建城楼和箭楼,南部两角有曲尺形角楼,这些建筑都高大雄壮,峙立在城市周围。皇城在内城中偏西南,东西长2500米、南北长2750米。皇城中沿全城中轴线建宫城,又名紫禁城,东西长760米,南北长960米,位置比元大都宫城南移约500米。宫城每面各开1座门,有门楼,四角各有结构精巧的角楼。外城东西长7950米、南北长3100米,南面开3座门、东西各1座门,在东北、西北两角还有两座便门,各门都有城楼和瓮城上的箭楼,四角建有方形角楼。除皇城只有围墙外,宫城、内城和外城都建造砖包土心的高大城墙,墙外有护城河。 北京城的中轴线长达7500米,仅略次于唐长安,但处理远较后者丰富。全轴线可分为三大段,第1大段自外城正门永定门向北通过内城正门正阳门至皇城前丁字形宫前广场的入口大明门(清称大清门)止,长3000余米,最长,节奏也最和缓,是高潮前的铺垫;第2大段自大明门起向北通过皇城正门承天门(清称天安门)、其后的端门和宫城正门午门,穿过整个宫城到达宫城后的景山(即煤山),长约2500米,以重重宫院门殿,组成起伏跌宕大小开合不同的许多体量和空间的系列,气氛极为浓郁,是高潮所在。景山由人工堆成,高约50米,位居内城的几何中心,是宫城的背景和结束及全城的制高点,同时又是城市中轴线第 3大段的开始。由景山至钟楼是三大段中最短的一段,长约2000米,是高潮后的收束,以相距甚近的两座高大建筑鼓楼和钟楼构成有力的结束。最后,又以内城北墙的德胜、安定两座城楼为陪衬,将气势左右分散到远方,似乎是全轴线的回味或余音。沿轴线布置的建筑、街道、广场和院落在形象高低、大小、方向、性格以及气势的开合、氛围的张弛、节奏的疾徐上都有丰富的变化。在局部与整体之间、局部与局部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运用多种手法,抑扬顿挫,起承转合,互相烘托,首尾相应,构成了一个高度有机的统一整体,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是古代城市建筑艺术的典范。 宫前广场的构图就极富特色。由于内城南墙南移近1000米,宫城南墙南移仅500米,所以自午门至正阳门之间的距离比元大都拉长了近500米,达到约1500米,使宫前广场处理得更加从容,气势也更为磅礴。大明门至承天门的广场为丁字形,直接承继元代并远绍宋金的传统。南北向广场两侧是长段低平的千步廊,大明门也不甚大,有意识地压低气势,使之符合于作为前导的身份,窄而极长的空间有强烈的指向性。承天门前广场忽然开阔,巍峨的城楼构成了第 1个高潮。端门广场方形,四面高墙,是前一个高潮的收束并向后一个高潮过渡。午门广场宽同端门但颇为纵长,凹字形平面的午门建筑群巍然矗立,透露出强烈的威严和压抑,标示着皇权的尊严。宋金的宫前广场只有一座,为丁字形,置于宫城正门之前;元代是串连两座,将丁字形广场放到皇城正门以外;明代在宫城正门和皇城正门之间又加了一座端门,使广场为串连3座。由宋至明,继承和发展脉胳十分明显。明代在大明门和正阳门之间又留出了一段距离,称为棋盘街,利于市民东西向的交通,也是较元大都大有改进的地方。 宫城占居全城最显要的位置,宫城前至皇城之间左右布置着太庙和社稷坛,符合中国几千年来都城规划“左祖右社”的传统,同时也比元大都将“祖”、“社”远置于皇城以外靠近都城东西门的地方更加紧凑。 明初,即在南郊偏东处建天地坛,偏西建山川坛,嘉靖九年改天地坛为天坛,山川坛为先农坛,同时在内城北墙外偏东建地坛,东墙和西墙外偏南分建朝日坛和夕月坛(嘉靖三十二年加筑外城时,将天坛和先农坛包入外城内),形成了以皇宫为中心的4个外围重点。它们和皇宫一起,建筑体量都很高大,体制最崇高,使用以黄色为主的琉璃瓦,红墙红柱,白石台座,辉煌壮丽,突出于灰瓦灰墙低矮的民居之上,相互呼应,又全都统一在绿树丛中,呈现着图案般的美丽。 北京有较多的水面,组成了绿化游观地段,其中大部分包在皇城内,为皇帝专用。如西苑即为沿元大都之旧的北海、中海和明代扩出的南海。皇城以北的什刹海和积水潭周围多建王府和寺庙。 清代对北京没有多大改动,只是城市的商业气氛更浓,原来是禁区的皇城以内也开辟出商业街道,并杂有民宅。另外,自康熙起,在西北郊山地平原湖泊之间大建苑囿,主要的有畅春、圆明(见圆明园)、长春、绮春、静明、静宜和清漪(后改颐和园)等园。在城内和近城之地建筑了一些喇嘛寺院,有雍和宫,东、西黄寺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