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世界地理卷 • 世界地理 • 印度洋
词条 | 印度洋 |
释义 | 印度洋 印度洋(Indian Ocean) 世界四大洋中第三大洋。位于亚洲、非洲、南极洲与澳大利亚大陆之间。西南以通过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Agulhas)的东经20°线与大西洋为界,东南以东经146°51′线与大西洋为界。面积7492万平方千米(一作7617.4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21%。大部在南半球。平均深度3711米,最深处位于爪哇海沟,深7729米。洋底中部分布有“人”字形的中央海岭,由4条彼此相连的海岭构成:北支为阿拉伯-印度洋海岭(亦称“卡尔斯伯格海岭”),中为中印度洋海岭,西南支为西南印度洋海岭,东南支为东南印度洋海岭,这些海岭长2200~6500千米,宽280~930千米,高出洋底1000~2000米,个别山峰出露洋面形成岛屿,如罗德里格斯岛、阿姆斯特丹岛(Amsterdam)及圣保罗岛(Saint Paul)等。主要海盆有中印度洋海盆、西澳大利亚海盆、南澳大利亚海盆、索马里海盆、马达加斯加海盆、克罗泽海盆及南极-印度洋海盆等,大部深3000~5000米。大陆架面积小,深度200米以内的大陆架面积317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于波斯湾、澳大利亚西北、马来半岛和印度半岛西岸海域。边缘海及岛屿少,主要边缘海位于北部亚洲大陆一侧,如阿拉伯海、红海、波斯湾、孟加拉湾等;最大岛屿为马达加斯加岛,次为斯里兰卡岛。大部位于热带、亚热带,与亚洲大陆毗连的北部海域,为世界上最显著的热带季风气候。冬半年(11月—翌年4月)盛行东北季风,干燥,天气晴朗;夏半年(5—10月)盛行西南季风,潮湿多雨。南纬10°~30°,终年为东南信风;南纬40°~60°,盛行西风,有“咆哮的西风带”之称。南纬60°以南为东风。在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南纬10°~30°的印度洋西部、中部海域,夏秋之交常产生热带气旋,并形成猛烈的飓风。洋面平均水温20~27℃,北部海域夏季表层水温为27~28℃,冬季23~25℃;赤道附近略高,其他海域随纬度增加而降低。平均盐度34.8,红海达42,是世界盐度最高的海域。南部洋流较稳定,由南赤道暖流、马达加斯加暖流、西风漂流、西澳大利亚寒流构成一大环流;北部洋流受季风影响,冬季逆时针方向、夏季顺时针方向流动。南部海域有浮冰,9—10月浮冰最北端可达南纬55°左右。海洋资源丰富。波斯湾、红海、阿拉伯海、苏门答腊岛及澳大利亚西部沿海石油与天然气资源丰富,其中波斯湾是世界海底石油最大产区。渔业资源以沙丁、鲭、鲱、鳀、金枪鱼和磷虾为主。世界最繁忙的石油运输通道。主要航线有波斯湾-好望角-西欧、北美线,波斯湾-马六甲海峡-中国、日本线,波斯湾-苏伊士运河-西欧-北美线。主要港口有吉大港、加尔各答、马德拉斯、孟买、卡拉奇、亚丁、苏伊士、达累斯萨拉姆、德班等。 出处:世界地理卷 • 世界地理 • 印度洋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