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释义
  ❶数之始。人类为计数需要,首先有数目一。如:一个月。引申为初。常用以表示最少数量。《论语·公冶长》:“也闻一以知十。”《孟子·梁惠王下》:“《书》曰:‘一征,自始。’”赵岐注:“言初征,自始。”
  ❷同一;一样。如:一式两份。《淮南子·说山训》:“所行则异,所归者一。”
  ❸纯一不杂。《管子·水地》:“故水一则人心正。”尹知章注:“一,谓不杂。”
  ❹满;全。如:一天星斗。李煜《清平乐》词:“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❺统一。杜牧《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❻专一。如:一心一意。《论衡·感虚》:“专心一意。”
  ❼指万物的普遍本质。《老子》:“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淮南子·诠言训》:“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无敌之道也。”
  ❽指从无形的道派生出来的混沌之气。《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❾指对立面的统一体。张载《正蒙·太和》:“不有两则无一。”认为如果没有对立面也就没有统一体。
  ❿一概。《荀子·劝学》:“一可以为法则。”
  ⓫表示一次或短暂。如:歇一歇;借笔一用。《宋书·戴颙传》:“闻卿善琴,试欲一听。”
  ⓬犹一下;才。表示两种行为时间上先后紧连。如:一学就会;一听就懂。
  ⓭一旦;一经。如:一失足成千古恨。《庄子·徐无鬼》:“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
  ⓮另一;又。如:番茄一名西红柿。梁元帝《金楼子·兴王》:“时许耳之子名曰,字道开,一字武仲。”
  ⓯每。如:一班选三个代表。
  ⓰或。《孙子·谋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⓱乃;竟。《史记·商君列传》:“为法之敝,一至此哉!”
  ⓲作语助。以加强语气。如:一贫如洗。杜甫《石壕吏》诗:“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乐谱符号。工尺谱中的音名之一。参见“工尺谱”。
出处:语词卷 • Y • yī • 一
  道教教义重要概念。指混沌未分的元气。《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老子想尔注》云:“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太平经》云:“一者,乃道之根也,气之始也,命之所系属,众心之主也。”《抱朴子·地真篇》云:“守一存真,乃能通神。”
出处:宗教卷 • 道教 • 教义、道术
  古希腊哲学范畴。指古希腊有些哲学家把万物归结为某种单一的本原。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一是数和万物的最高本原。色诺芬尼则认为神具有“一”的本性,神是唯一的、不生不灭的,是一个单一整体、全体。巴门尼德强调不生不灭的“存在”(有)是一,连续不可分,唯一无二。埃利亚的芝诺进一步提出反对多的论证,以反证不可分的一。柏拉图在《巴门尼德篇》中论证“一”和“存在”的关系,倾向于把一看作是最抽象、最高、内容最丰富的哲学范畴,在“不成文的学说”中,他把一等同于超验的善,认为它是终极原理,万物都是从一派生出来的。普罗提诺将绝对超验的第一本原称为“一”,并将一与善或神同一起来。
出处:哲学卷 • 外国哲学史 • 西方哲学 • 古希腊罗马哲学 • 术 语
  ❶指万物的普遍本质。《老子》:“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淮南子·诠言训》:“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无敌之道也。”
  ❷指从无形的道派生出来的混沌之气。《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❸指对立面的统一体。张载《正蒙·太和》:“不有两则无一。”认为如果没有对立面也就没有统一体。
出处:哲学卷 • 中国哲学史 • 术 语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8 5:3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