❷迎合。《后汉书·李固传》:“此等既怨,又希望〔梁〕冀旨,遂共作飞章。”
出处:语词卷 • X • xī • 希
词条 | 希望 |
释义 | 希望 希望(xī wànɡ) ❶内心盼望达到某种目的。也指所盼达到的目的。宝志《大乘讚》:“头陁阿徐苦行,希望后身功德。” ❷迎合。《后汉书·李固传》:“此等既怨,又希望〔梁〕冀旨,遂共作飞章。” 出处:语词卷 • X • xī • 希 希望 德国布洛赫用语。指人类对还未生成的可能性的期待和向往。为布洛赫哲学体系的中心范畴之一。认为希望总是主观的,但当它契合客观存在时,就成为一种“客观的希望”,即真正有希望的希望。强调希望是对事物将来趋向的一种把握,但并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偶然的东西,而是一种本体论的现象,对于人的存在和人类社会的存在是不可或缺的,人们要真正理解人性和人类社会的本质,必须从希望的各个方面去进行思考。 出处:哲学卷 • 外国哲学史 • 西方哲学 • 现代哲学 • 流派 术语 • 西方马克思主义 希望 ❶文艺半月刊。1937年3月创刊于上海。第一期徐懋庸、王淑明主编,第二期起由王淑明单独主编。第三期印出后即遭查禁。是左联解散后由左翼作家编辑的刊物之一。发表小说、诗歌、杂文和评论等。 ❷文学月刊。1945年1月创刊于重庆。胡风主编。第一集在重庆发行,第二集在上海发行。1946年10月出至第二集第四期停刊。以创作、理论和文化批评并重,所刊诗歌、杂文每触及时事政治,尤为尖锐泼辣。所刊舒芜《论主观》、胡风《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等,曾在国统区文艺界引起争论。 出处:中国文学卷 • 现代文学 • 期 刊 希望 ⑴ 双人舞。内蒙古文艺工作团1946年首演。编导吴晓邦,表演鹏程、向阳。根据蒙古族妇女参加庙会时虔诚期望幸福的情景,结合庙宇壁画而创作。表现一对蒙古族少女在去庙会的路上,一边欣赏美丽辽阔的蓝天和一望无际的草原,一边喜悦地诉说她们对幸福未来的希望。舞蹈抒情优美,具有鲜明的蒙古族特点。1949年被选为中国青年文工团参加在布达佩斯举行的第二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演出节目。表演者为乌云、斯琴塔日哈。新中国成立初期曾流传于全国各地。 ⑵ 男子独舞。解放军南京部队前线歌舞团1980年首演。编导王天保、华超,表演者华超。舞蹈表现了一个“人”,在人生历程中迷茫、痛苦、挣扎、反抗、斗争、失望、期望,直到看到阳光和希望,展现了人类与命运抗争、追求真理与自由的过程。舞者赤裸上身和双腿,展示出动作线条和人体造型姿态,使肢体更充分地发挥表现力。舞蹈借鉴现代舞的表现手法,通过人体运动和呼吸动作以及肌肉的松弛、收缩、颤动来表达平静、不安、烦闷等各种心态和喜怒哀乐等情感变化,大胆发挥了人体呼吸的表情作用,使舞蹈的思想表现力和技巧巧妙结合,影响了其后中国男子独舞创作的风格。1980年获第一届全国舞蹈比赛表演一等奖、创作二等奖。 出处:音乐舞蹈卷 • 音乐舞蹈 • 舞蹈 • 作品 • 中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