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哲学卷 • 外国哲学史 • 西方哲学 • 现代哲学 • 人 物 • 美 国
词条 | 霍尔特 |
释义 | 霍尔特 霍尔特(Edwin Bissell Holt ,1873 —1946) 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新实在主义的代表。哈佛大学毕业。曾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1910年和培里、蒙塔古等共同发表《六位实在主义者的方案和初步纲领》。主张泛客观论,认为一切感觉、表象、概念,不论真假,都是客观存在的。心理学上属于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心理等同于行为。主要著作还有《意识的概念》《弗洛伊德的愿望》等。 出处:哲学卷 • 外国哲学史 • 西方哲学 • 现代哲学 • 人 物 • 美 国 霍尔特(Edwin Bissell Holt,1873—1946) 美国哲学家、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生于马萨诸塞州。1901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至1917年。1926—1936年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坚持心理学应当研究行为,并主张中枢神经系统只有传递功能,而没有任何加工作用的外周论。在遗传对人类行为形成作用的问题上,主张遗传对人类行为的形成所起的作用并不重要,人类行为的形成模式有两种:一是学习,这是最基本的途径,二是成年时代对童年时行为模式的保持。与早期行为主义者华生不同的是,承认意识,并把意识包括在行为之中,认为行为是“特殊的反应关系”,是完成某种目标的整体。且行为是有目的的。主要著作有《动物驱力和学习历程》(1913年)、《意识的概念》(1914年)、《弗洛伊德的愿望及其在伦理学中的地位》(1915年)。 出处:心理卷 • 心理学史 • 外国心理学史 • 人物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