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中国歌唱艺术
释义 Zhongguo gechang yishu
中国歌唱艺术(卷名:音乐 舞蹈)
art of singing in China
  植根于中国的土壤,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伴随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而形成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艺术的特点、欣赏习惯和审美意识;数千年来,它积累了浩瀚的曲目,创造了独特的演唱技法,形成了中国式的演唱形式和风格特点;并造就了无数深受人民爱戴的演唱家、声乐教育家。它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歌唱艺术是以民族唱法为主体,以民族语言为基础,以行腔韵味为特长,并与形体表演浑然一体的情、声、字、腔相映生辉的综合演唱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声情并茂、字正腔圆、神形兼备、唱表结合、载歌载舞的二度创作原则。
  远在4000多年前,中国远古时期的歌唱就和诗、乐、舞一起产生和发展了。情歌在古代歌曲中占有重要地位。传说夏禹到南方治水,他的情人凃山氏之女,候禹于凃山之阳,唱了一首情歌,这首歌只有 4个字:“候人猗兮。”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许多乐舞。《春秋·左传》中记载,公元前544年季札观周乐(《箫韶》)近20篇,逐篇称赞,欣赏之极;《论语》中也记载孔子听了乐曲《韶》之后,竟三月不知肉味,说:“尽美矣,又尽善也”,可见当时的歌唱艺术已经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夏商(公元前21~前11世纪)之后,中国进入奴隶社会,音乐舞蹈仍很盛行。相传夏的末代暴君桀有歌舞伎3万人之多。周王朝庞大的音乐机构──大司乐,已把演唱艺术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春秋时期,经孔子编订的《诗经》有305篇,其中300篇是流传于民间的可唱的民间歌曲。
  封建社会前期(公元前475以后),出现了以歌唱为谋生手段的民间艺人和声乐教师,秦青、韩娥就是有史可查的人物,他们的演唱“声震林木、响遏行云”,“即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楚辞》中的《九歌》是屈原根据南方民歌加工创作的艺术歌曲,演唱时有多种乐器伴奏,歌中有叙述,有咏叹,是中国古代大型的声乐作品。《九歌》里湘君、河伯、山鬼等都是神的名字,可以说《九歌》是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最早的祭神的宗教歌曲。
  到了公元前140年,“汉武帝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京之歌”(《汉书·礼乐志》)。乐府不仅是个收集、整理、改编及创作民歌的机构,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第1个规模庞大的专业歌舞团体。汉哀帝时,乐府人员曾多达829人。汉代产生了大曲和1人唱3人和的相和歌,从史籍上记载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可以看出,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声乐艺术有了丝竹乐器伴奏,演唱者边击节奏边唱,已具有现代说唱艺术的雏形,中国古典歌唱初步形成。
  南北朝时期(420~589),乐府演变为富有人民性的长篇五七言叙事歌,《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从南北朝起开始产生了音韵学,这对以后的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唐以前的歌唱,基本是属于咏唱一类,也就是在语言的自然音调的基础上加以夸张、强调,并加上一定的力度表现。到了唐代,咏唱发展为吟唱,是声乐艺术的一次质变。
  封建社会中期的唐代(618~907),是中国音乐艺术空前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国古典歌唱的发展时期。国家建立了音乐机构教坊和梨园。乐工技艺的提高,对声乐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唐代的宫廷音乐以燕乐为主,演员分坐部伎和立部伎两种演出形式。唐代的诗歌形式发展成五七言绝律诗,由于它有了平仄、协韵的规定,诵唱起来,声调的高低抑扬,节奏的紧弛快慢,产生了有规律的变化,听来更为优美和谐。唐代又吸收了外族音乐发展成大型歌舞唐大曲(分3大段,中间段慢板以声乐为主)。晚唐时,民间产生了“里巷之曲”,一些乐工在演唱中又丰富、发展了原有曲调,突破了五七言绝律诗的整齐句法,诗人们不得不按新的曲调格式来填词,从而产生了词的歌唱体裁。段节安在《乐府杂录》中已有关于歌唱呼吸方面的论述。
  宋代(960~1279),填词曲牌成为主要的歌唱形式。宋代继承唐大曲并吸收多种乐曲形式,发展出一种比大曲结构更为复杂的诸宫调。这是以很多不同宫调的曲子联成为一套唱曲,再以许多套唱曲组成为一个整体,由此发展成戏曲的初期形式──宋杂剧。从此,原先以歌舞为主要形式的歌唱艺术,进入了以表演故事情节与人物为主的戏曲,其代表作有董解元的《西厢记》等。由于新的形式和内容的需要,要求声乐艺术在发声、吐字、行腔等方面开始复杂化,为元代古典歌唱艺术的鼎盛时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宋代的说唱音乐继续发展,并逐步形成了各种地方戏曲,出现了更多的专业艺人和游乐场所等,推动了声乐艺术的发展,为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形成开辟了道路。自宋代姜夔创作的歌曲在文字旁注有工尺谱起,中国声乐作品已有完整的词谱流传。
  元代(1279~1367)产生了内容通俗易懂,形式生动亲切的元曲。元曲的演唱形式分为两种:一是散曲,一是戏曲(元杂剧)。前者着重在唱,后者有唱、有说,表现一定的人物,情节,塑造舞台形象。与元杂剧同时并存的南戏更出现独唱、对唱、接唱与多人合唱等形式,中国古典声乐艺术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到了明代(1368~1644)南方各地产生了弋阳、海盐、余姚、昆山等不同腔系的演唱形式,其中尤以昆山腔在演唱技术上有很大的创造和贡献。昆山腔是明代魏良辅以昆山南戏的曲调为基础,融汇众唱腔之长而创造的新唱腔,唱法清丽、轻柔、婉转,能够更细腻地表达感情,加强了歌唱性。同时,它吸取了说唱艺术中的以不同音色来区分人物的经验,产生了生、旦、净、末、丑各种类型人物的不同行当的唱法,丰富了声乐艺术的表现力。到了明末,弋阳腔演变为多种多样的地方戏曲。元燕南芝庵总结了宋元两代演唱实践的经验,写出了中国最早的一篇论述歌唱艺术的声乐专著《唱论》,反映了当时声乐艺术的成就。明代的工商业发达,都市繁荣,江湖艺人、私人戏班等应运而生。职业艺人在互相竞争中,努力钻研业务,演唱技术也随之提高。魏良辅所著《曲律》,从对演员的选择条件,学习歌唱的内容和步骤,唱曲的规格和用气、唱字、行腔等都有论述,是一篇很有价值的声乐专著。此外,还有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专门论唱的《词林须知》、王骥德的《方诸馆曲律》、沈宠绥的《度曲须知》等声乐论著,说明了明代中国声乐艺术的发达已具有很高水平。到了清初(1644)盛行折子戏,促使演员在演唱技巧上精益求精。乾隆(1736~1795)年间,四大徽班来到北京时,各个行当的角色以不同音色、不同唱法来表现不同类型的人物,已达较为成熟的阶段。清末,京剧大为发展,民间成立了各种科班,专门训练各种演唱人才,积累了一整套极严格的训练京剧演员唱、做、念、打等基本功的有效方法和经验。中国的戏曲声乐艺术,经过演员的发挥和创造,在基本板腔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声音条件和对角色的理解,对唱腔作少量的修改、变化和润色,从而发展出不同特点的唱法、风格和流派,明清时期琴歌也蓬勃发展,加之明代以后,工尺谱已经完备,许多声乐作品的专辑已开始流传和保留下来。如清乾隆十一年成书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汇集了唐宋以来的南北曲2094个曲牌,连用变体共计4466首。清代徐大椿著《乐府传声》、王德晖、徐沅徵著《顾谈录》和道光年间叶元清根据昆曲艺人俞维琛、龚瑞丰的口述记录整理的《明心鉴》等,都总结了歌唱表演的经验与规律,形成了中国民族声乐的绚丽多姿的形态。
  远在明代万历八年(1580),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将天主教及教堂音乐传入中国,但那时并没有被中国人完全接受。直至近代,特别是20世纪初,西方教会音乐大量输入,才对中国音乐和歌唱形式产生了影响。首先通过教会的圣咏,其后通过西方教育体制的中小学音乐课,使欧洲声乐艺术在中国逐步得到流传。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一些曾在欧美留学的音乐家萧友梅、黄自、应尚能等人,于1927年在上海创办了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建立了以西洋发声法为主的声乐系,欧洲声乐艺术方始在中国得到推广和普及,对现代中国民族歌唱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8 23: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