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唐三彩
释义 Tangsancai
唐三彩(卷名:轻工)
Tang tricolor pottery
  中国唐代发展起来的多色铅釉陶器。主要产地在中国洛阳和西安等地。釉为硅酸铅玻璃,釉色以红、绿、白3色为主,兼有蓝、黄、褐、紫等色,在同一器物上交错使用,称之为三彩。
  西汉武帝时,中国已有了以铜、铁着色的绿、黄褐、棕红、酱色等铅釉陶器。唐代还发现以钴、锰等着色时得到蓝、紫等不同色调。人们的审美观念趋向于丰富多彩,因此集雕塑、陶瓷、色彩艺术于一身的唐三彩应运而生。这类产品不仅受到国内达官显贵的喜爱,还销往国外。现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拉克、叙利亚、埃及、苏丹、日本、朝鲜等国家都有中国唐三彩的遗存品。中国唐三彩的外传,促进了一些国家的彩陶生产。例如日本的奈良三彩、朝鲜的新罗三彩、埃及的多彩陶器及波斯三彩等都受到中国唐三彩的影响。
  唐三彩的制作盛于唐开元时期,天宝之后逐渐衰落。但作为一种工艺技术并没有失传。以后的辽三彩、宋三彩均是受其影响而发展的,风格转为清秀,品种、数量远不及唐时之盛。到明、清两代,三彩釉的使用转移到了琉璃瓦脊上。
  近代仿制唐三彩是20世纪初开始的。1904年开始修筑陇海铁路,修至洛阳附近时,掘开了许多古墓,在唐墓中出土了大批三彩器物,人们便开始进行仿制。1954年扩大了仿唐三彩的生产,但仍未脱离作坊形式。1966年停止生产。1972年,洛阳恢复了唐三彩的生产和出口。中国仿唐三彩产地除洛阳、西安外,北京、山西也有少量生产。全国仿唐三彩的年总产量约 100万件。洛阳市美术陶瓷厂的九都牌唐三彩获1983年度国家金质奖。
  唐三彩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雕塑和釉色两个方面。唐三彩的造型以丰满浑厚见长,同时也揉进了清新秀柔。其雕塑手法洗练明快,写实为主,重在摄神。如仕女,大多丰肌秀骨;武俑则肌肉发达,短颈粗腰;文俑刻画得道貌岸然,表情肃谨。在动物中,以雄健的骏马和稳沉的骆驼最出色,其比例准确,线条流畅,骨肉亭匀。唐三彩的铅釉釉色独特。釉料中含大量氧化铅作为熔剂,其高温时粘度低,烧成时易流淌。工匠们吸收了染织等工艺的技术,创造了梅花点等上釉手法,一件器物上红、白、绿、蓝等釉色交错施点,经烧制后各色釉互相渗融,浓淡相间,淋漓斑驳。同时铅釉使釉面光亮度增强,色彩更加晶莹玉润。
  唐代三彩以烧后呈白色或微红色的粘土为主要原料,以陶范为模,采用印坯陶瓷器成型方法。第一次素烧温度约1100℃,素胎上涂施以由石英、铅丹为主要原料和以金属氧化物为色基的釉料,再在约900℃的温度中进行釉烧。
  仿唐三彩的生产多采用现代化陶瓷生产的设备和技术。如采用隔焰隧道窑、多孔窑烧制产品。已不再使用单一的粘土成型,而是用粘土、石英、长石等多种陶瓷器原料配合使用,使其胎质更为坚实。并且缩小了素烧与釉烧的温度差别(分别为1100℃和1120℃),使胎釉间的结合更趋密实。
  现代唐三彩的品种不仅有复制品、仿制品,还有与现代雕塑、色彩艺术相结合的各类创新作品,并被运用到建筑墙壁装饰上,成为三彩艺术壁画。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9 5:5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