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孟子
释义 Mengzi
《孟子》(卷名:政治学)
  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的思想资料集。儒家思孟学派的代表作,儒家经典之一。关于《孟子》的作者,古今有3种不同看法:①孟轲本人所作;②孟轲死后由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记述;③孟轲与弟子万章等人共同编定。第三说比较可信。关于《孟子》的篇数和真伪,亦有不同看法。司马迁说《孟子》有7篇,后来应劭在《风俗通·穷通篇》则说孟子“作书中外十一篇”,《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11篇。东汉经学家赵岐(约108~201)作《孟子章句》时,区别内书7篇,外书4篇,认为外书《性善辨》、《文说》、《孝经》、《为政》4 篇是伪托。后来此 4篇逐渐亡佚。现存的《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即内书,各篇析为上下,合14卷。
  《孟子》记载了孟轲一生的政治活动、政治思想、哲学、伦理和教育思想。孟轲“尽心知天”说和性善论主要在《尽心》和《告子》两篇中。其政治思想,特别是王道仁政说集中在《公孙丑》、《梁惠王》、《滕文公》诸篇中。其“制民之产”,实行井田制度,限制兼并的政策在《滕文公》篇中。他的政治思想都是在与弟子时人及执政者论政时表述出来的,虽然杂博而无条贯,但仍形成了一个以王道仁政为中心的完整思想体系。此外,《孟子》中尚有同时代其他思想家的重要史料。
  《孟子》成为儒家的经典,有个发展过程。在汉朝人心目中《孟子》是辅翼“经书”的“传”。赵岐认为《论语》是“五经之錧鎋,六艺之喉舌”,《孟子》是“拟圣而作”。汉文帝时《孟子》与《论语》、《尔雅》一起,各置“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孟子》被列入十一经刻石中。到宋代,朱熹将《孟子》同《论语》、《大学》、《中庸》相合而称“四书”,并为之注解,从而确立了舜尧文武周公──孔丘──孟轲的儒家道统说,《孟子》的经典地位才得以确立。“四书”成为明清两朝儒士的金科玉律,朝廷取士的必读之书,影响至深。宋明理学家利用《孟子》来论证“存天理,灭人欲”,而清代汉学家戴震则作《孟子字义疏证》,反对宋明理学。
  《孟子》的著名注本主要有赵岐的《孟子注》、朱熹的《孟子集注》、清人焦循的《孟子正义》以及今人杨伯峻的《孟子译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5: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