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班纳吉,M.
释义 Bannaji
班纳吉,M.(卷名:外国文学)
Manik Banerjee (1908~1956)
  孟加拉语小说家。原籍东孟加拉邦达卡地区的农村,出生在西孟加拉邦杜姆卡镇。父亲是当地政府的税收官员,随着父亲工作的调动,他的青少年时期大多在东、西孟加拉邦和比哈尔邦一些城镇度过,从小就熟悉这一带的自然风光和农民、船夫等普通劳动者的生活。1928年,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阿达西舅母》发表时,正在加尔各答大学求学。对于文学的爱好引起了他和家庭的冲突。家庭希望他取得学位,以便将来在政府机关谋一职务,但他愿意从事无固定收入的文学创作。30年代,他的许多作品就是在“一天只吃一、两把炒米度日”的艰苦的条件下写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研究马克思主义,参加印度进步作家的活动。1943年参加文化活动家反法西斯协会。1944年加入印度共产党。1946年孟加拉被分裂的前夕,他作为《独立报》的记者,作了许多争取民族团结的工作。印度独立后,他参加印度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任印度和平理事会理事。1956年12月3日在加尔各答去世。
  1932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母亲》出版,以后又有长篇小说《昼夜诗章》(1935)、《傀儡戏的故事》(1936)和《博达河上的船夫》(1936),以及短篇小说集《阿达西舅母》(1935)和《史前期的故事》(1937)陆续出版。这些作品大多以一向被人忽视的农民、渔民、船夫、小贩、失业者以及乞丐、小偷等为主要人物,描绘他们悲惨的生活,揭示他们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反抗精神。《博达河上的船夫》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描写博达河上善良而穷困的船夫和渔民的生活。他们遭受船主、奸商的欺诈、盘剥,以及飓风暴雨的袭击,难以活命,或铤而走险,或卖身到摩依纳岛上去开荒,最后家破人亡。这部小说的发表,奠定了他在孟加拉文坛上的地位。他以对社会各阶层深入的了解,生动地塑造了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但在刻画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时,过分注重挖掘他们性格中最阴暗、最野蛮的一面,不免有猎奇之嫌。他感到社会缺乏正义,看不到出路;他同情劳动人民,反映他们的痛苦,但没有进一步揭示出他们痛苦的根源。他描写他们善良和顽强的性格,描绘他们在幻灭中癫狂的状态,让他们发出绝望的呼声,却没有充分表现他们的觉醒和斗争的意志。他的小说带有悲观主义的痕迹。
  40年代,他发表的重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近郊区》(卷一,1940;卷二,1941)和短篇小说集《今天、明天、后天的故事》(1945)、《海水的滋味》(1946)等,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印度人民的影响,1942至1943年孟加拉大灾荒悲惨的景象以及农民运动的高涨。短篇小说《到乔多布古尔普尔去的旅客》和《哈兰的孙女婿》则写共产党人的活动。
  印度独立以后,他写了许多长篇小说,探讨了迫切需要解决的失业和难民问题。如长篇小说《比黄金还贵》(卷一,1951;卷二,1952)描写米珠薪桂、民不聊生的悲惨情景。40年代后期,仍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人道主义精神描绘社会现实,但受到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着意描绘各种变态的心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9: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