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针灸
释义 zhenjiu
针灸(卷名:中国传统医学)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它只是一种医疗方法和手段,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门学科。人们常说的“针灸”,既可以专指针灸疗法,也可以用来表示针灸学。所谓针灸疗法包括针和灸两大项内容。针,即使用针刺器具对人体腧穴进行刺激,以调动腧穴和经络的作用,达到治疗效果的方法。灸,即用艾或灸具对人体腧穴或部位进行以热刺激为主的治疗方法。所谓针灸学,就是研究针灸学术的基本理论及其临床应用规律的学科。就目前较成熟的内容而言,其组成部分为经络学、腧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针灸医籍选、实验针灸学及各家针灸学说。经络学主要是研究经络的组成、走向,生理和病理作用,及其临床价值。腧穴学主要是研究腧穴的特点、组成、分类、定位、刺灸法,主治功能及其解剖内涵。刺法灸法学主要是研究针具及针刺的方法、手法,灸具及灸法的内容、使用方法,及其与临床治疗的关系。针灸治疗学主要是研究疾病的病因、病理、辨证、立法、处方、选穴及其具体的治疗方法。针灸医籍选主要是研究历代针灸医籍即医家对针灸学术的基本认识和发展贡献。实验针灸学主要是用现代医学思想和设备研究针灸的学术内容及针灸方法。各家针灸学说主要是研究历代中医和针灸专家运用针灸理论和方法治疗疾病的思想、特点和技巧。这些内容已经编成大学本科教材而在全国范围内使用。
  发展简史 针灸的历史悠久。古书上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叫做砭石。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8 000~4 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距今3 000年前的商代与西周初期的甲骨文、钟鼎文里,有表示针灸的象形文字,如尹、伊、殷、燮等字,都取象于针刺(或砭刺),意思是治理。至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医学摆脱了巫的束缚,有了专业医生。据《春秋左氏传》记载,名医医缓于公元前581年为晋景公诊病时,指出病人已病入膏肓,因而“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这里所说的“达”与“攻”指的就是针刺与火灸。战国至西汉时期(公元前475~公元24),随着炼铁技术的进步,金属制造的九针逐渐推广。九针既包括针刺工具,也包括按摩工具和外科工具。由于九针逐渐代替了砭石,从而扩大了针刺的实用范围,加快了针灸医学的发展进程。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两种记载经脉的帛书,大约撰于战国时期,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经脉理论专著(见马王堆汉墓医书)。被历代奉为中医理论经典的《黄帝内经》(见《内经》),很大部分是论述针灸基础理论的。东汉、至南北朝时期(公元25~581),许多杰出的医学家都擅长针灸,特别是3世纪的皇甫谧,采用《素问》、《黄帝针经》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这3部经典医籍的针灸内容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撰成《针灸甲乙经》,这是一部从基础到临床构成完整体系的针灸专著,对后世有很大影响,被誉为针灸学术的第一次总结。
  隋唐时期(581~907),针灸发展成为一个专门学科,当时的医学教育机构太医署里设有针灸专业。五代、辽宋、金、元时期(907~1368),针灸学术向纵深发展。在北宋政府的支持下,医官王惟一考订经络腧穴,增补了腧穴的主治病证,于1026年撰《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颁行全国,次年又铸铜人模型两具(见针灸铜人),对针灸学术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这个时期,有些学者还专门研究和提倡某些专题,如针刺手法、灸膏肓腧穴法、按时取穴法、备急灸法、小儿灸法、外科灸法等,形成不同的流派。明代(1368~1644)针灸名家辈出,研究的问题更加深入而广泛,还出现了很多汇集历代各家针灸文献的著作。特别是杨继洲在家传经验的基础上扩编而成的《针灸大成》一书,收编资料十分丰富,对后来的针灸学术界影响最大,被誉为针灸学术的第二次总结。16世纪,针灸开始被介绍到欧洲。清代(1644~1911)医者重药轻针,针灸不如明代之盛。1822年,清政府竟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为由,将太医院针灸科关闭,针灸事业停滞不前。中华民国时期,当权者采取限制与排斥中医的政策,针灸处境艰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针灸获得大发展。1951年,中国成立了直属于卫生部的针灸疗法实验所,1955年发展成为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1986年在北京建立了中国第一所针灸骨伤学院。在这段时间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全国针灸专家首次编写一套针灸学大学本科专业教材,奠定了针灸学的框架,被誉为针灸学术的第三次总结。到1990年,全国已有75个科研单位设置了针灸经络研究机构,23所中医学院设置了五年制的针灸学本科专业,遍布全国的2 000余所中医医院设有针灸科。针灸的科学研究深入展开,对针灸的调整作用、镇痛作用、增强免疫力作用,以及经络现象、经穴与脏腑相关等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科学实验资料;对许多种疾病,通过临床观察,建立客观指标和设置对照组等方法,明确了针灸疗效,并初步了解了治疗机理。
  两晋、南北朝时期(265~581),针灸开始传到朝鲜、日本等国,并逐渐向世界各国传播。1949年以来,中国针灸学术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扩大,加快了对外传播进程。50年代,中国曾帮助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一些医师学习针灸;1975年至今,又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在北京、上海、南京举办国际针灸班,为许多国家培训针灸人才。90年代,世界上已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了掌握针灸疗法的医务人员,有些国家还开展了针灸教学和科学研究,取得不少成绩。1979年5月建立中国针灸学会。1987年11月,由中国牵头筹建的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宣告成立,并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会员大会,同时召开第一届世界针灸学大会;1997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第四届世界针灸会员大会,国内外与会学者达1 300多人,成为20世纪末的一次盛会。在历届大会上,主席、秘书长和司库3个席位皆由中国学者当选,总部一直设在北京。
  针灸疗法 包括针法、灸法两大内容。凡是用各种针形工具刺入或按压腧穴和病变部位的医疗保健方法都称为针法;凡是用燃着的艾绒或其他可燃材料烧灼或温烤腧穴和病变部位的医疗保健方法都称为灸法。针法和灸法在临床上经常配合使用,所以自古以来就将两者相提并论,合称为“针灸”。使用针灸疗法应该依据针灸学的内容辨证、选穴、施术,才是正规的针灸治疗,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针灸医疗技术日益丰富,针灸的涵义也相应扩大。古代的药物敷贴和拔罐疗法,逐渐发展为选穴施术。现代科学技术的兴起,又使得电、磁、激光、红外线、微波等成为刺激腧穴的手段,从而在传统的针灸疗法中注入了新的内容。而且,固有的针法、灸法也在不断地发展。有的在针刺火灸的基础上又加上其他性质的刺激,如针上加电,名为电针疗法;利用注射针头刺入腧穴,同时注入小剂量药物,名为腧穴药物注射疗法。有的根据相邻腧穴的共性选区施术,如梅花针疗法和温灸疗法等。
  针灸疗法,临床主要应用于4个方面:①针灸治疗。临床各科都有许多适宜于针灸治疗的病证,包括许多功能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和某些器质性疾病。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各国采用针灸治疗43种疾病。中国自1949年以来的临床实践证明,针灸治疗有效的疾病有300余种,其中效果显著的有100多种。各种疼痛、感觉障碍、运动障碍,以及各种功能失调的病证,尤其适合针灸治疗。②针灸保健。古代经验和现代实验研究证明,针灸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对疾病的防御能力,因此,自古以来就用它作为一种保健手段,借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减轻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③针刺麻醉。其优点是比较安全,医生可以随时了解病人的反应,手术过程中对病人的生理干扰少,术后疼痛轻,伤口愈合快。针刺麻醉已应用于100多种外科手术,效果较好的有前颅窝手术、甲状腺切除术、颈椎前路手术、肺叶切除术、子宫全切除术、剖腹产、输卵管结扎术和拔牙等。还有些手术则宜用针药复合麻醉,以取得更好的麻醉效果。④经络腧穴诊断。检查有关经络腧穴部位的病理反应,或者测定腧穴的电位、电阻和导电量的变化,有助于辨别病证、病位及其虚实状态。
  随着研究的深入,针灸学形成许多分支学科,较为成熟的有前面提到的经络学、腧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针灸医籍选、各家针灸学说、实验针灸学,以及正在走向成熟的针灸处方学、针刺麻醉学等。其中,针灸处方学主要是研究和阐明针灸处方的组成法则、穴位的内在关系、穴位配伍的治疗意义、处方的价值和使用方法等。针灸麻醉学主要是研究在针灸学理论的指导之下用针灸疗法对手术部位进行麻醉的理论、方法、技巧和疗效等。此外,耳针、头皮针、腕踝针、面针、眼针、手针、足针等的研究与应用,使人们对微刺系统(身体某一局部同脏腑及全身各部位存在着全息现象,在这些特定的局部进行针灸,可以治疗脏腑及全身各部位的疾病)的认识逐渐深化,微刺系统针灸学正在形成之中。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9 0:3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