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蝎目 |
释义 | xie mu 蝎目(卷名:生物学) Scorpiones 蛛形纲的1目。体分头胸部和腹部,其中腹部又分成前腹部和后腹部。前腹部和头胸部较宽并紧密相连,可合称躯干,后腹部窄长,可称作“尾”,末端还有一袋形尾节,尾节末端为一弯钩状毒针。世界上已知约600种,属于6科。中国记载约15种。 形态 大多数体长3~9厘米。中国最常见的东亚钳蝎(见彩图)。雌蝎约长5.2厘米,雄蝎4.8厘米。最小的中东的小钳蝎仅1.3厘米;最大的非洲波蝎可达18厘米。已灭绝的石炭纪的蝎长44~86厘米。 头胸部短宽,近四边形,背面由1块坚硬的背甲包围(图1)。背甲上密布突起或纵脊,中央部位有1对大的中眼,长在眼丘上。在背甲的两前侧缘(除一些生活在洞穴和落叶层中的种类外)各有2~5个小的侧眼排成一列(东亚钳蝎每侧3个,共3对)。腹面大部分为足的基节遮住,胸板很小。头胸部由6节组成,仍保留6对附肢:1对螯肢、1对触肢和4对步足。螯肢小,位于背甲前缘的前方(图1),分3节:第1节小;第2节粗壮,内末角延伸成不动指;第3节是一个末端分成双叉的可动指,它与第2节的不动指相嵌合,这些指的相对面均有齿。触肢十分强大,着生于背甲前缘的两侧,既可捕食,又可御敌。触肢分6节:基节、转节、腿节、胫节、掌节(有一不动指,又称上钳指)和可动指(下钳指)(图1)。步足分7节:基节、转节、腿节、膝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末端有2爪。4对步足的基节互相密接形成头胸部的大部分腹壁。螯肢、触肢的基节和第1、2步足基节的颚叶(或称内叶)包围一个口前腔。口位于口前腔的底部,正对着第2足左右鄂叶相接处,它的上方是位于口前腔中部的1个发达的上唇。第3、4基节有1个胸板(东亚钳蝎的胸板为五角形)。 前腹部一般分7节,各节短宽。 背面有坚硬的背板。腹面在胸板后方有2片生殖口盖,打开后可见一个多褶壁的生殖孔。生殖口盖后方有一横孔,功能不详。生殖口盖是由腹部第1节的附器演变而来。第2节的腹板呈短把状,两侧各连一栉状板,板的下方有成排的香蕉形齿。东亚钳蝎雌体栉状板约有16~20个齿,雄体约有19~25个齿。栉状板上有丰富的感觉器,与生殖有关。第3~7节腹板大,两侧有侧膜与背板相连,侧膜有伸缩性,与身体的肥瘦变化相适应。第3~6节腹板上各有1对气孔,共4对,内通书肺。 后腹部(即“尾部”)由5个圆柱形节组成,窄而长。钳蝎的各节背中线有一凹沟,背板与腹板合成1个几丁质的环,节上一般有纵行的齿脊多条。第5节之后为一袋状尾节,内有1对白色毒腺,外面各包一层肌肉。毒腺通出细管,两管分别开口于毒针近末端上部的两侧。肛门开口于第5节腹面后缘的节间膜上。 从蝎的外形可以区别两性,以东亚钳蝎为例,区别特征见表。 消化系 从口前腔通入口,到咽和食道。然后进入中肠,中肠通出成对的盲囊,计头胸部1对,前腹部5对(分别在前腹部的第1~5节)。盲囊分支,形成葡萄串状,包围了除心脏以外的所有内脏。第5对盲囊斜向后方伸展。肠的位置在此处下降。后肠短,位于后腹部的最后1节内,开口于此节和尾节之间腹面的节间膜。 神经和感官 神经系统与其他蛛形类不同,腹神经索仍有7个未合并的神经节。 感觉器有眼、听毛、缝感觉器和栉状板。栉状板每个齿的腹侧有感觉细胞,细胞的末端在小突起内。蝎行走时,栉状板向两侧呈水平状展开,栉齿与地面相接触,其功能大概是探测地面的情况。如果除去栉状板,则不能放置精荚。 生殖系 蝎的卵巢一般由3根纵管和5对横管相连而成,周围有圆形的卵。卵巢前方两侧由短输卵管通入膨大的受精囊,汇合到1个生殖腔,经雌孔通体外。 雄性的精巢左右各一,梯形。由外侧的输精管通入膨大的贮精囊,再通入生殖腔,经雄孔通体外。与生殖腔相通的有1个小的附属腺,1个柱状的圆柱腺和1个长的精荚腺,这3个腺通称为附属腺。精荚腺中有时可见到雏型的精荚。与贮精囊相连的1个盲囊也是附属腺。 生活习性 蝎完全为肉食性,取食无脊椎动物,如蜘蛛、蟋蟀、小蜈蚣、多种昆虫的幼虫和若虫。它靠触肢上的听毛或跗节毛和缝感觉器发现猎物的位置。沙漠蝎能够确定穴居50厘米深的蜚蠊。蝎取食时,用触肢将捕获物夹住,后腹部(蝎尾)举起,弯向身体前方,用毒针螫刺。毒腺外面的肌肉收缩,毒液即自毒针的开孔流出。大多数蝎的毒素足以杀死昆虫,但对人无致命的危险,只引起灼烧样的剧烈疼痛。蝎用螯肢把食物慢慢撕开,先吸食捕获物的体液,再吐出消化液,将其组织于体外消化后再吸入。进食的速度很慢。 蝎有求偶行为(图2)。东亚钳蝎雄性多在6~7月间寻找雌性。找到以后,用触肢拉着雌蝎到僻静的处所。然后,雄蝎触肢的钳夹着雌蝎的钳,两蝎头对头,拖来拖去。求偶行为可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然后,雄蝎从生殖孔排出精荚粘于地上,把雌蝎拉过来,使精荚的游离端与雌孔相接触。游离端有一杠杆装置,因受雌体生殖区的压力而释出精块。雌蝎接纳精子后,可连续产仔3~5年。 蝎卵胎生或胎生。卵胎生的种类的卵大,为端黄卵,行不全卵裂,在卵巢管腔内发育。胎生种类的卵几乎无卵黄,行完全均等卵裂。南方链蝎的卵在卵巢的盲管内发育。胚胎在盲管的端部,此处再延伸出一管,其终端是一簇吸收细胞,紧靠着消化系的盲囊,吸收养料顺管传送给胚胎,有点象哺乳动物的脐带。发育经历数月甚至1年多。幼蝎6~90个不等,因种类而异。幼蝎产出后立即爬上母背,脱一次皮后,陆续离开母蝎独立生活。 东亚钳蝎约在7~8月间产仔。产仔前,母蝎寻找一合适的场所,两栉状器向左右展开,从生殖孔陆续产出。幼蝎外包白色粘液,米粒状。数分钟后,幼蝎的尾和附肢从粘液中伸展开,顺母蝎的附肢爬上母背。每胎产15~35只幼蝎。初产幼蝎长约1厘米,色乳白,仅眼丘黑色;体和附肢上的齿、突起和爪都尚未长成;在母背上不吃任何食物。5天后脱皮成2龄蝎,体长达1.5厘米以上,仍生活于母背。约1周后脱离母体营独立生活。共经5次脱皮(6龄蝎),到第3年才变为成蝎,但到第4年秋天才能繁殖。从出生到繁殖,约需3年时间,大致可以连续繁殖5年,其寿命达8年。 分布、生态和经济意义 蝎大多生活于片状岩杂以泥土的山坡、不干不湿、植被稀疏,有些草和灌木的地方。在树木成林、杂草丛生、过于潮湿、无石土山或无土石山、以及蚂蚁多的地方,蝎少或无。它们居住在天然的缝隙或洞穴内,但也能用前3对步足挖洞。东亚钳蝎一般在11月上旬入蛰,翌年4月中下旬出蛰。全年活动期6个多月。昼伏夜出,多在日落后至半夜间出来活动,但必须是温暖无风、地面干燥的夜晚。在35℃以内有明显的趋温性,在10℃以下进入冬眠。视觉迟钝。行走时,尾平展,仅尾节向上卷起。静止时,整个尾部卷起,尾节折叠于前体部第5节的背面,毒针前端指向前方。受惊吓时,尾部使劲向后弹,作刺吻状。沙漠蝎能适应极干旱的环境,有许多营穴居生活,致死温度高达45~47℃。水分自体表蒸发量较低,在25℃时,每小时仅损失0.01%的水。有的蝎不时从地面上抬起身体,使体下空气流动,避免体温过分升高和干燥。在中国,从内蒙古到福建,都有东亚钳蝎分布。蝎是中药材,叫全蝎或全虫,有搜风、止痛和镇惊的功效,主要产区是河南和山东。人被东亚钳蝎螫以后仅发生剧痛,即或肿胀或发烧,1~2日便可消失。但北非的蜂蝎和墨西哥的刺蝎能致人死命。在墨西哥北部的杜兰戈,1890~1931年间共螫死1719人。北撒哈拉的撒哈拉蜂蝎与眼镜蛇的毒力相当,能在7秒钟内毒死一条狗。 进化 蝎是最古老的陆生节肢动物。蝎的化石可追溯到志留纪。但志留纪和泥盆纪的蝎是水生的,有鳃,跗节无爪,陆生蝎出现于石炭纪。 蝎的外形与肢口纲中已灭绝的广鳍亚纲的种类近似,都有1个头胸部,分7节的前腹部和6节的后腹部。 参考书目 P.P.Grasse, Traite de zoologie, Tome 6,Paris,1968. 宋大祥等:东亚钳蝎的形态和习性,《生物学通报》月刊,科学出版社,北京,1982/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