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西周青铜器 |
释义 | Xizhou qingtongqi 西周青铜器(卷名:文物 博物馆) Bronzes of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主要包括青铜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和其他日用杂器等。西周是中国古代铜器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青铜冶铸技术继续发展,铜器的数量有较大的增长,但种类有一个较明显的淘汰和更新过程。西周时期有许多铸工精湛、造型雄奇的重器传世,且多有长篇铭文,它是研究西周社会历史、文化、艺术等的重要资料。 迄今所知,西周青铜器的分布北起内蒙古、辽宁,南到湖南、江西、四川,东起山东半岛,西到甘肃、宁夏,其中以王畿所在的陕西、河南出土最多。王臣铸作的铜器占西周青铜器的很大比例。诸侯国的铜器也有发现,但多属姬、姜两姓的诸侯国,如燕、鲁、卫等,反映了西周社会宗法分封制的特点。边远地区如巴蜀、吴越等古国的西周时期铜器,多带有一定的地方特点,其礼器和乐器的形制与制度受中原周器的影响较大,但兵器、工具和杂器等多保留本地土著的传统。 发现和研究 汉代曾有零星发现,西汉张敞还对宣帝时在美阳发现的尸臣鼎铭文作过考释。宋代金石学家由于大量的发现,作了正式著录,并就铜器的定名和用途以及铭文的释读等作了不少研究。北宋时代的《考古图》是迄今所知传世最早的金石学和铜器著录文献。清代以来,研究者益众,以研究西周的钟鼎彝器和金文为主的金石学取得进一步发展,晚清及民国初年出现了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等著名学者。 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后,开始了对西周铜器的科学发掘和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西周时代的遗址、墓葬和窖藏相继出土了大量的铜器,逐渐了解了西周青铜器的发展序列,建立了编年研究西周青铜器的体系。重要的铜器群有房山琉璃河西周燕国青铜器、扶风伯青铜器群、扶风微氏青铜器群、岐山裘卫青铜器群、曲阜西周鲁国青铜器、喀左西周青铜器、长安窖藏铜器、宝鸡茹家庄西周墓葬铜器等。此外,传世的西周贵族克组铜器,据传出自宝鸡斗鸡台的柉禁组器等,都堪称西周社会各级贵族的青铜器物的代表,显示了西周青铜器王畿气象,也显示了诸侯国的地方特色。系统研究西周青铜器的专著有郭沫若的《西周金文辞大系》、容庚的《商周彝器通考》、陈梦家的《西周铜器断代》、唐兰的《西周青铜器铭文史征》、郭宝钧的《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马承源等的《中国青铜器》等,此外,日本学者白川静的《金文通释》、林已奈夫的《殷周时代青铜器之研究》也是重要著作。其他如铜器的合金成分、铜矿的采冶、铜器铸造等方面的研究也有了深入的发展。 年代与分期 西周青铜器依西周王世分为 3期:从周武王到周昭王相当于西周早期,穆王到夷王相当于西周中期,厉王到幽王相当于西周晚期。另一种意见主张将穆王划归西周早期,也有将夷王划归晚期的。 西周铜器的早期是商代铜器的继承发展期。此期虽有若干新的因素,但总体上商代铜器的传统仍然极为强烈,很难在商周之际划出截然的界限。具体断代只能分出商末周初式和西周早期式。可确定为西周早期各王世的重器很多,武王时代有利簋、天亡簋,成王时代有何尊、保卣、保尊、方鼎、德方鼎、献侯鼎、康侯鼎等,康王时代有盂鼎、宜侯夨簋、旅鼎、史簋、小臣速簋等,昭王时代有旂尊,旂觥、旂方彝、厚趠方鼎、夨令簋、令方彝、召尊、召卣、卣、鼎、小臣宅簋、尊、卣等。西周早期常见的青铜礼器、食器有鼎、方鼎、鬲、甗、簋、簠;酒器有觚、爵、觯、角、觥、斝、盉、尊(包括兽禽形尊)、卣方彝、罍、盉、壶;水器有盘、匜等;其他器类有陈器用的禁;乐器有钟等。鼎基本保持口沿立耳、浅腹、柱足的商代式样,但方鼎的柱足已向细长发展,方座的双耳或四耳簋为本期特有的形式。卣广泛流行,成组相配的定式也比商晚期稳定。纹饰仍尚繁缛,兽面纹、龙纹、不分尾的凤鸟纹、乳钉纹都较商代有新的发展,附加装饰的棱脊和立体的带角兽首形装饰很流行,也很发达。铸造通用合范法,器壁及外观普遍较厚重。到本期中后段,鼎、尊、卣、方彝、簋等的器腹呈下垂鼓出的特征,即所谓垂腹式。常见兵器基本保持商代传统,但钺已少见,戈多为短胡,并发展了浑铸的戟。短剑是本期出现并发展较快的器种。此外,还有刀、戈和矛浑铸一体的复合异形兵器。铭文有了很大的发展,并成为区别商末周初铜器和周代早期铜器的重要标志。商代常见的以族徽制铭的传统,本期仍然保持,同时出现记史颂祖敬王的长篇铭文,具有明显的周文化特征。字体多有明显的波磔。总之,本期铜器形制庄重典美,花纹凝重静谧,代表了中国青铜器鼎盛阶段的发展水平。 西周中期穆王时期的重器有长甶盉、遹簋、丰尊、丰卣、刺鼎、班簋、静簋、伯诸器等,恭、懿之际有裘卫诸器、墙盘、师遽簋、师遽方彝、永盂、曶鼎、匜、效卣、壶等。孝夷之际有钟、师晨簋、克组器群、师兑簋、盠方彝、谏簋、师簋等。西周中期的铜器种类有较明显的淘汰和更新趋势,酒器的觚、爵、角、斝、觯、觥等趋于减少和退化,同时出现了自铭“饮壶”的新型饮酒器。食器有很大的发展,列鼎制度最迟在本期形成。鼎的形制出现蹄形足,鼎腹发展成扁长方形的变化趋势,簋的发展也很快,不仅在制度上与列鼎相配,而且形制也出现敛口有盖,圈足下承三短足的新型式。簠、、匜等新器种开始出现。编钟也在此期普遍形成。花纹趋于简朴,早期流行的花纹或已淘汰,或变形简化。常见的花纹有兽面纹、花冠顾首龙纹、分尾的鸟纹及新出现的直条纹、波曲纹和鳞带纹等。铭文记事性质更强,篇目更长,内容亦多格式化,早期族徽铭文已罕见,或有也已与记事铭文相配。字体多古朴、端庄,平齐无波磔。 西周晚期的重器,厉王时期有簋、钟、郑季、簋、攸从鼎、从、散盘、禹鼎、鄂侯驭方鼎、敔簋等,宣王时期有颂鼎、兮甲盘、虢季子白盘、不簋、毛公鼎、南宫乎钟、师簋等。西周晚期的铜礼器,延续了中期形制和纹饰简朴化的变化,淘汰了中期保留的早期因素。常见器种有鼎、簋、鬲、簠、、壶、尊、盘、匜等,品种明显减少。鼎除沿用中期的垂腹鼎外,还有圜底鼎,都是兽蹄足。纹饰仅流行波曲纹,重环纹,鳞纹,直线纹,绝少见繁缛的动物纹,即如簋一类的王室重器也是直线纹。铭文多长篇,已知最长的铜器铭文(毛公鼎 497字)即在此期。流于形式的为祖考作器的铭记也很流行。字体笔道圆润,讲究书法之美,但疏放草率的字体也多有发现。 铭文 铭文是西周器的重要特征。西周铸铭多具系年记事性质,成为编年分期研究西周铜器的重要依据。其内容又多可与古文献相互印证,字体则直接构成古文字研究的依据,故西周铭文对于考古学、文字学和历史学等都具有珍贵的价值。 有关西周史迹的重要铭文,如武王时期的利簋确切记载了武王伐纣的日期;成王时期的何尊留下了武、成两代周王营建东都洛阳的原始记录;小臣单觯、方鼎有关于周公平三叔叛乱的资料;令簋、过伯簋等记载了昭王南征伐荆楚的事迹。其他如反映厉王时期国人暴动的有,再现宣王“中兴”的有毛公鼎、兮甲盘,反映西周社会文化和社会经济的,有天亡簋、德方鼎和刺鼎等,涉及西周分封的有司徒簋、宜侯夨簋,涉及当时礼仪的有静簋,遹簋、长甶盉、令鼎等,涉及西周土地形态的有鼎、卫盉、五祀卫鼎、九年卫鼎、大簋、格伯簋、散氏盘等,曶鼎、匜、攸从鼎等则保留了西周法律制度的重要资料。另有大量的铭文反映了西周王朝与东夷、淮夷、鬼方、荆楚、狁等战事,如小臣速簋、班簋、小盂鼎令簋、簋、敔簋、翏生、师簋、多友鼎、虢季子白盘等,另外还有概述西周前期史事的墙盘等。所有这些都可以征信古史或补苴古书缺佚,具有极高的价值。 西周铭文的格式也独具特征,早期虽无规范统一的格式,但已明显比商代繁详,且有创制,如册命性质的铭文已经出现。穆王以后,册命记录增多,并渐成定式,一直流行到西周晚期,典型的册命记录包括时间、地点、右者、受册命者、册命辞、称扬辞、作器祝愿辞等内容。其中册命辞记述受封受赐的缘由和内容,成为了解西周封赏礼仪、官制和舆服等级制度的重要资料。 参考书目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哈佛燕京学社,北京,1941。 郭沫若:《西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科学出版社,北京,1957。 马承源等:《中国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