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阶级斗争 |
释义 | jieji douzheng 阶级斗争(卷名:哲学) class struggle 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之间相互冲突的表现,是解决对立阶级之间矛盾的基本手段。 阶级斗争学说的历史发展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各个阶级也做过经济上的分析。法国复辟时期的历史学家J.N.A.梯叶里、F.P.G.基佐、F.A.M.米涅等人认为阶级斗争是理解近代欧洲革命的钥匙。他们把17世纪的英国革命、18世纪的法国革命描述为资产阶级同封建贵族、僧侣的斗争史。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D.李嘉图按照收入来源上的区别把整个社会分为依靠地租生活的土地占有者阶级、依靠工资生活的无产者阶级、依靠资本利润生活的资本家阶级,并进一步论证了这三大阶级在利益上的对立。但是这些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唯心史观。他们都不懂得经济利益、财产关系形成的根源,反对和抹煞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真正科学的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创立的。马克思在阶级斗争理论上的新贡献在于他证明了“(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32~333页)。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基础,它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阶级斗争的根源和表现 阶级斗争根源于不同阶级的经济地位和物质利益的对立。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在社会生产体系中处于对立的地位。前者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居于支配地位,无偿地占有被剥削阶级的剩余劳动;后者占有很少或者完全不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承受着生产的最沉重负担。只有为剥削阶级付出大量的无偿劳动之后才能获得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由此形成了两者在物质利益上的对立。剥削阶级在政治上处于统治地位,凭借国家政权的力量压迫被剥削阶级,维护自己的经济地位和物质利益,而被剥削阶级只有反抗剥削阶级的压迫,才有可能改善自己的劳动条件,或多或少地夺回自己所创造的一部分劳动果实。所以,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是客观的、必然的现象。不同的剥削阶级之间,由于在前后交替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和物质利益的对立,它们之间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阶级斗争。奴隶社会中的奴隶主和奴隶、封建社会中的地主和农民、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产者和无产者之间,以及奴隶社会解体过程中地主和奴隶主、封建社会解体过程中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及僧侣之间都存在着阶级斗争。各个阶级社会中的非基本阶级,如自由民、小商品生产者、小资产阶级也不能超越于阶级斗争之外。他们在自身利益的推动下,不可避免地都要投入到阶级斗争的一定营垒之中。阶级斗争贯串于阶级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表现于阶级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上,各阶级之间、各派政治力量之间的斗争有着极为复杂多样的表现。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发展的深刻原因在于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受这一矛盾制约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必然表现为阶级矛盾,表现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被剥削、被统治阶级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推翻剥削阶级的政治统治,夺取政权,才能运用政权的力量变革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有时被剥削、被统治阶级所进行的斗争虽然没有根本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但由于他们在斗争中所显示的力量,迫使剥削阶级不得不进行某种改革,作出某种让步,也在不同程度上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导致社会的进步。历史上进步阶级战胜反动阶级的过程实际上是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过程,是旧社会向新社会形态过渡的过程。在这一斗争过程中,不同的阶级处于不同的历史地位,具有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历史作用。没落的、反动的阶级所进行的种种活动阻挡着历史的前进;只有新生的、进步的阶级所从事的阶级斗争才真正推动着历史的发展。阶级斗争作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社会变革的杠杆,只是为生产力发展扫清了障碍,创造了更好的社会条件,生产的实际发展还必须通过生产活动本身来实现。 阶级斗争的形式 阶级斗争存在于阶级社会的各个领域,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形式。阶级斗争的形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有着不同的发展情况和成熟程度。就阶级斗争发展程度最为充分的资本主义社会来说,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可区分为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斗争三种基本形式。经济斗争是工人为实现提高工资、缩短工时、改善劳动条件的要求而向个别资本家进行的斗争。罢工是经济斗争最重要的手段。工会是在这种斗争中产生的无产阶级最初的组织形式。经济斗争作为无产阶级斗争的最初形式,起着动员、组织、教育工人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着无产阶级的贫困化过程。但是经济斗争并不能触及资本主义剥削的根基。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无产阶级必须开展政治斗争。政治斗争包括从利用资产阶级民主制,开展无产阶级自己独立的政治活动,到夺取政权的广泛领域,斗争的根本目标和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政治斗争要求无产阶级作为阶级整体投入斗争,通过斗争维护和实现无产阶级整个阶级的根本利益,要求建立自己阶级的最高组织形式即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斗争是比经济斗争更高形式的阶级斗争。思想斗争或理论斗争也是无产阶级斗争不可缺少的形式。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思想斗争方面的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工人群众,使他们从"自在的"阶级变为"自为的"阶级,摆脱和抵制资产阶级的思想影响,并用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战胜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以政治斗争为核心的三种基本形式在阶级斗争的实际进程中互为前提、互相渗透,形成阶级斗争的更为具体多样的形式,诸如隐蔽的和公开的、和平的和非和平的、议会的和非议会的等等。无产阶级只有善于从实际出发,灵活地运用各种斗争形式,才能完成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 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 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是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是无产阶级在新形式、新条件下继续进行阶级斗争的强有力的工具。过渡时期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主要是同农民等其他劳动阶级结成巩固的联盟,同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镇压已被推翻的剥削阶级的反抗,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由于国际国内各种复杂的原因,虽然剥削阶级作为阶级被消灭了,但在一定阶段上还有形形色色的敌对分子从经济上、政治上、思想文化上以及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进行蓄意破坏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动,广大人民群众同这些敌对分子的斗争仍然是阶级斗争的表现。如果考虑到一个国家内出现有两种政治制度,即全国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局部范围内的资本主义制度同时存在的局面,阶级斗争就会表现出更为复杂的情况。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情况表明,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整个社会的主要矛盾,但它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阶级斗争不是无产阶级的目的,而是无产阶级实现自己最终目标的手段。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历史上最后的阶级斗争,随着阶级斗争的国内和国际根源的消灭,阶级斗争将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参考书目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致约·魏德迈(1852年3月5日)》,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