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语词卷 • Y • yáo • 犹
词条 | 犹 |
释义 | 犹 犹〔猶〕(yáo) 通“摇”。《礼记·檀弓下》:“咏斯犹。”郑玄注:“犹当为摇。” 另见yóu。 出处:语词卷 • Y • yáo • 犹 犹〔猶〕(yóu) ❶兽名,猴属。亦名犹猢。《尔雅·释兽》:“犹如麂,善登木。”《水经注·江水》“又东南过僰道县北”注:“山多犹猢,似猴而短足,好游岩树,一腾百步,或三百丈,顺往倒返,乘空若飞。” ❷如;同。如:过犹不及;虽死犹生。《诗·召南·小星》:“实命不犹。” ❸还;仍。如:言犹在耳;意犹未尽。《礼记·檀弓上》:“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 ❹尚且。《左传·隐公元年》:“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❺可。《诗·魏风·陟岵》:“上慎旃哉,犹来无止。”孔颖达疏:“可来乃来,无止军事而来。” ❻舒迟貌。《荀子·哀公》:“故犹然如将可及者,君子也。” ❼通“猷”。谋;规划。《诗·小雅·采芑》:“方叔元老,克壮其犹。” ❽道。《诗·小雅·小旻》:“匪大犹是经。” ❾通“█”。诟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孚部》:“‘犹’假借为‘█’。《诗·小雅·斯干》:‘无相犹矣。’又《鼓钟》:‘其德不犹。’笺‘犹当作瘉’,失之。” ❿通“由”。从。《孟子·公孙丑上》:“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 ⓫姓。宋代有犹道明。 另见yáo。 出处:语词卷 • Y • yóu • 犹 犹 训诂学术语。意为“犹如”“等于说”。主要用于解释字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如《孟子·梁惠王下》:“邹与鲁閧。”汉赵岐注:“閧,斗声也,犹构兵而斗也。”有以同义词、近义词来解释的,如《诗·召南·羔羊》:“羔羊之革,素丝五緎。”毛传:“革犹皮也。”有以字词的引申义来解释的,如《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汉赵岐注第一个“老”和第一个“幼”云:“老犹敬也,幼犹爱也。”也有以本字释通假字、以后代语释古语的,如汉代枚乘《七发》:“淹沈之乐,浩唐之心。”唐李善注:“唐,犹荡也。”《说文解字》:“尔,丽尔,犹靡丽也。”清段玉裁注:“丽尔,古语;靡丽,汉人语。以今语释古语,故云‘犹’。” 出处:语言学卷 • 训诂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