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世界地理卷 • 世界地理 • 欧 洲 • 南 欧
词条 | 瓦尔纳 |
释义 | 瓦尔纳 瓦尔纳(Варна) 保加利亚东北部城市,全国最大海港,瓦尔纳州首府。濒临黑海瓦尔纳湾北岸。人口33.47万(2012年)。1949—1957年曾称“斯大林城”。建于公元前572年。长期为商业中心和港口要地。工业以造船、机械、纺织、化学、食品为主。传统手工艺品闻名。保加利亚东部的科研文化机构多云集于此,有国家海军学院、瓦尔纳科技大学等,还有海洋生物馆、海洋渔业研究所。气候宜人,海滩美丽,为滨海疗养地和旅游城。始于1926年的“瓦尔纳之夏”国际音乐节是欧洲最古老的音乐盛会之一。 出处:世界地理卷 • 世界地理 • 欧 洲 • 南 欧 瓦尔纳 梵文Varṇa的音译,意为“肤色”、“品质”。古印度社会等级集团的称呼。中国古代文献中译称“种姓”。主要有四个瓦尔纳,最初是入侵的雅利安人从种族上把自己和被征服的土著达罗毗荼人区别为“雅利阿”(Arya)和“达萨”(Dasa)两个瓦尔纳(种姓)。后在雅利阿内部,由于阶级分化和社会分工的发展,派生出三个等级集团,就是: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掌握神权,主持祭祀,是社会精神生活的统治者;第二等级“刹帝利”,即武士,掌握政治和军事实权,是古印度国家的世俗统治者,这两等级都是不事生产的贵族阶级;第三等级“吠舍”,即农牧民及工商业者,多属被剥削的小生产者。“达萨”中的大部分沦为第四等级“首陀罗”,是杂工、仆役或奴隶,没有任何权利,备受压迫和剥削。印度进入封建社会后,“瓦尔纳”一称渐为“阇提”所取代,种姓制度亦由种族隔离演变为更严格的身份隔离。参见“种姓制度”。 出处:世界历史卷 • 世界历史 • 世界古代史 • 古代东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