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本末
释义 benmo
本末(卷名: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特别是魏晋玄学的基本范畴。“本”、“末”原为形象的指事字:“木下曰本”,“木上曰末”。本指木之根,末指木之梢。后来它们分别衍生出本根、本始、本原、本性、本质、本性和末节、末端、末终、末后等多种含义。先秦以来已广泛地用本末概念来说明事物的各种关系,主要指:①本根和枝叶、末节,即根本的东西和非根本东西的关系;②本始和末终,即起始的东西和后生的东西的关系。它们有的无哲学意义,如农本商末、德本财末等;有的则含有一定的哲学意义,如《大学》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新先后,则近道矣。”这里本末有始终、先后的意义。东汉的仲长统提出“人事为本,天道为末”的主张,表现了他强调尽人事、反对天命迷信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魏晋时期,本末成为玄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它们除了把本根和末节、本始和末终的意义包括在自身中之外,还增加了内在本质(根据)和外在表现(作用)的新含义,和体用范畴含义相近。
  王弼首先提出“以无为本”、“举本统末”、“崇本息末”的思想。他认为,天下万有,即一切有形、有名的事物,作用都是有限的,即使发挥到最大限度也不能完美无缺,因此都是“末”而不是“本”;只有“无形”、“无名”、什么也没有的“无”才是本,“寂然至无是其本矣”,才是使一切有形、有名事物的特性和作用得以保全和发挥的共同原则和根据,所以说“崇本以举其末,则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太美配天而华不作”(《老子》注三十八章)。在王弼看来,认识事物首先必须“明本”,“得本以知末”,“不舍本以逐末也”。孔子说“予欲无言”,他说这就是“欲明本,举本统末,而示物于极者也”。他还把《老子》的哲学概括为一句话:“崇本息末而已矣”。教人看问题从本体着眼,不受纷繁浮华的事物现象干扰和影响。这种思想包含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却割裂了本质和现象的辩证联系,把“本”归结为脱离任何具体事物的精神性本体“无”,这是唯心主义观点。佛教般若学中的本无派继承了这种“崇本息末”的观点,如道安说:“夫人之所滞,滞在末有,宅心本无,则斯累豁矣。夫崇本可以息末者,盖此之谓也”(昙济《七宗论》)。魏晋以后,本末概念仍在多种意义上使用,有的把它们了解为本质和现象的关系,如王夫之主张“观物象以推道,循末以测本”,是一种和“崇本息末”观点根本不同的唯物主义本末观;有的则一般地了解为主要的根本的东西和次要的非根本的东西的关系,如郑观应说:“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盛世危言·西学》),这里的本末没有本体和现象的含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6: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