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心理学派
释义 xinli xuepɑi
心理学派(卷名:民族)
psychological school
  美国人类学、民族学流派。20世纪30年代,美国历史学派中的著名人物,人类学家R.本尼迪克特等人,在奥地利心理学家S.弗洛伊德关于人类发展和心理动态学学说的影响下,开始注重于生理学、心理学的人类行为心理研究,吸引了许多美国人类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的若干年,这一派在美国民族学中占据了十分显要的地位。主要代表人物除本尼迪克特以外,还有M.米德和A.卡迪涅尔等。他们以人性、人格与文化变迁为研究主题,寻找个人人格和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所形成的文化模式。尽管他们之间在理论的具体提法上有所不同,如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米德的“国民性格”、卡迪涅尔的“基本人格”等等,但他们都从人们的心理特征上来解释文化差异,把文化看作是心理活动的结果,认为心理决定文化,决定人们的社会状况,决定民族的“先进”和“落后”。并宣称落后“文化模式”的民族只有在先进“文化模式”的民族帮助下,才能改变其落后“文化模式”。例如,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剑》(1946)一书,把日本的国民性格描写成“精神失常的人”,断言日本人的内心世界完全不是由意识调节的。这就为当时美军长期占领日本提供了理论依据。尽管心理学派表面上也批判种族主义,但实质上则是披上心理学外衣的种族主义。因此,这一派也被称为“种族心理学派”。1952年,在纽约民族学家会议上,“种族心理学派”的理论受到了亚洲各国以及欧美许多民族学家的严厉批评。其后,心理学派的势力日趋下降。
  心理学派的主要著作有: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1934)、《菊与剑》,米德的《三个原始社会的性生活和性情》(1935)、《男性和女性》(1949),卡迪涅尔与R.林顿合作的《社会的心理边境》(1945)等。
  最近20年来,美国又兴起了小规模的心理人类学的复兴运动。复兴者在弗洛伊德关于人类发展和心理动态学学说的影响下,形成了新心理学派,其表现一是所谓“认识人类学”的出现,一是在人类学中进一步应用以心理动态为着眼点的研究方法。目前,这个学派在美国有较大势力,有两个定期刊物和成百的人类学者和心理学者在从事这项研究。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9 5: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