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武安平调落子
释义 wu’ɑn pingdiɑo lɑozi
武安平调落子(卷名:戏曲 曲艺)
  戏曲剧种。流行于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北部和山西省东南部,是“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的总称。一般平调落子剧团演员,都能兼演平调和落子。
  武安平调属梆子腔系,约在清代中叶由河南怀调演变而来,在发展过程中又受到越调影响,因而有“平越怀调不分家”之说。1911年以后在武安地区相当盛行。有200多个传统剧目,多取材于历史故事,行当有4生、4旦、4 花脸之分,以生戏为主,如《两狼山》、《董家岭》、《三进帐》、《铡赵王》、《下陈州》、《淤泥河》等。也有一些民间故事和神话戏,如《盘坡》、《天仙配》等。平调的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八板、流水板、散板、栽板、垛板等,早期主要伴奏乐器有二弦、轧琴(平调特有乐器,有七、八条弦,用秫秸杆拉奏),后改用板胡、二胡等。
  武安落子原名莲花落,清末由高舞曲“花唱”演变而来。开始由数人手持霸王鞭对唱,后来发展成化装表演,脚色也有了生旦之分,逐渐登上舞台形成剧种。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旋律优美动听,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落子的主要板式和腔调有慢板、流水板、散板、高腔、娃子、赞子语、坎头句、悲腔、迷子等;丝弦和唢呐曲牌有20余种。过去只用板胡、板鼓、大锣伴奏,后增加二胡、三弦、笛、笙等乐器。表演动作矫健活泼、朴实健康。传统剧目有100余个,多是民间小戏,如《借髢髢》、《端花》、《劝九红》、《跑沙滩》、《机房训子》等。
  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武安地区的抗日民主政府组织平调落子艺人编演现代剧目,经常在抗日根据地宣传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先后建立过邯郸专区平调落子剧团等五个专业剧团。名演员有任耀华、魏洪昌、李魁元、武鸣凤等。《端花》已摄制成影片。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7/1 3:2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