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闽剧
释义 minju
闽剧(卷名:戏曲 曲艺)
  戏曲剧种。又称福州戏。流行于闽中、闽东和闽北各县。明末清初,闽中长乐、福清一带,流行着一种由农民业余组班演唱的民间小戏,因在地坪上围着草索演出,人们称之为“地下坪”、“牵草索”。这种演出活动,后来与外来戏班艺人结合,并以江西弋阳腔融合当地民歌俗曲形成的“江湖调”作为主要唱腔曲调,人称“江湖班”。当时演出的剧目有大戏36,小戏72,大都来自弋、昆诸戏。在闽东北福安、宁德一带,当时也出现了一种以“江湖”和飏歌为主要唱腔曲调的“平讲班”(“平讲”,意即用方言演唱)。所演剧目多移植“江湖戏”,或据民间故事编演,如《双金花》、《赠白扇》、《红裙记》等。后来,原用“正音”(官话)演唱的“江湖班”,也改用平讲(方言)演唱,渐与“平讲班”合流,同时又吸收了“唠唠班”(指当地人认为唠叨难懂的昆腔、徽戏等外来戏班)的部分唱腔,形成了以“平讲”为主,与“江湖”、“唠唠”三者合一的班社。在福州还流行着一种“儒林戏”,起自明万历年间,以外来声腔结合俗曲俚歌所创的“逗腔”为主要唱调。清光绪年间已有13家“儒林班”,盛行一时,剧目大多出自文人手笔,如《紫玉钗》、《墦间祭》等。辛亥革命后,“儒林班”逐渐与“平讲班” 、“唠唠班”三者合一,形成了“闽班”,即今之闽剧。
  闽剧的唱腔曲调,有原属“儒林”、“平讲”的逗腔、飏歌、江湖、小调4类,又有吸收自“唠唠”的部分唱腔和曲牌。逗腔有15种板调,特点是在曲中转折和结尾处多有“哎”的虚腔,其中的〔宽板〕、〔急板〕,原有后台人声帮和(称为“驮声”),后来有的改为自行拖腔(称为〔自驮声〕),或用小唢呐吹奏帮腔部分,作为过门,还有〔滴水〕、〔滂水〕等调,是吸收吹腔、梆子腔演化而来。江湖调主要有:〔江湖叠〕、〔柴排调〕、〔阴调〕、〔梆子叠〕等调。飏歌据传来自青阳腔,有滚唱、滚白痕迹,过去曾称为“阳歌”,亦有后台人声帮和,现帮和部分已改用乐器伴奏。曲牌有〔撑船歌〕、〔经商〕、〔香罗带〕、〔赏花〕、〔纱窗外〕等。小调系本地和外地传入的俗曲俚歌,如〔螃蟹歌〕、〔迭断桥〕、〔牡丹亭〕等。主要伴奏乐器有横箫、唢呐、头管、二胡、椰胡等。打击乐器有青鼓、战鼓,大、小锣,大、小钹,磬等。
  闽剧现存传统剧目1300多种,较有影响的为:《钗头凤》、《炼印》、《荔枝换绛桃》、《渔船花烛》、《夫人城》以及现代戏《海上渔歌》等,《炼印》已摄制成影片。著名演员有郑奕奏、林芝芳、林赶山、林务夏、郭西珠、李铭玉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6/29 5:3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