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桂剧
释义 guiju
桂剧(卷名:戏曲 曲艺)
  戏曲剧种。原称桂林戏、桂班戏。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湖南省南部部分地区。因最初盛行于广西北部桂林、柳州一带,故后来定名为桂剧。
  明末清初,桂林一带已有昆山腔、弋阳腔和乱弹等腔流行。清雍正年间,桂林已有独秀班等昆班。乾隆、嘉庆年间,徽班兴盛,经湖南传入桂林。于是几种不同声腔的班社相互吸收,逐渐形成了以弹腔(南北路)为主,并兼唱高腔、昆腔、吹腔和杂腔小调 5种声腔的桂剧。道光年间唱多种声腔的桂林班有三合、三庆等名班,之后又有瑞华、老仁和(又名庆芳)、上升、卡斌、锦华等班。光绪年间又相继设科传艺,出现了英乐小舍(或作缨络小社)、宝华群英、南字、翠华、兰斌小舍、仪字等科班。1912年创办了第一个女科班福珍园,之后男女科班达30多所,为桂剧培养了不少人材。光绪二十八年(1902),桂林建立起第一个戏院“景福园”,之后,又相继建起和园、仪园戏院。这些戏院竞相去上海等地聘请京剧演员来桂林演出,自此京剧遂不断流入,使桂剧得到学习和借鉴。1938年后,在欧阳予倩等戏剧家的指导下,建立戏剧改进会,成立了桂剧实验剧团,他亲自编写剧本,排演新戏,对音乐、化装、舞台美术等进行了改革尝试,同时又开办桂剧学校,担任讲课,使桂剧有了新的起色。桂剧在桂林、柳州两市及北部较大县镇,普遍设有专业剧团。1953年,成立了国营桂剧艺术团(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剧团前身),为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和艺术改革,做了大量的工作。
  桂剧与湖南南部的祁剧(祁阳戏)有着较为密切的渊源关系。过去常在同一地区流动,艺人互相搭班演戏,互聘师傅传艺,在剧目、唱腔等方面,都有较多相似之处。桂剧的传统剧目有“大小本杂八百出”之说,其中百分之八、九十为弹腔剧目。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唐景崧曾专为桂林春班撰写《秀棋亭杂剧》(40种),如《燕子楼》、《救命香》、《芙蓉诔》、《可中亭》、《九华惊梦》等,均颇有特色。1938年后,在欧阳予倩等的指导下,曾创作改编并演出了不少宣扬爱国精神和在当时颇有现实意义的剧目,如《梁红玉》、《木兰从军》、《桃花扇》、《人面桃花》、《渔夫恨》和时装戏《搜庙反正》、《胜利年》等。同时也整理了一些传统剧目,如《打金枝》、《烤火下山》、《断桥会》、《抢伞》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陆续整理改编了《穆桂英》、《宝莲灯》、《闹严府》、《合凤裙》、《李逵夺鱼》、《泗水拿刚》、《排风演棍》、《太白傲考》等;创作了一批近代历史题材和反映现代生活的戏,如《太平军》、《金田起义》、《洪宣娇》、《红棉坳》、《红河烽火》、《一幅壮锦》、《儿女亲事》等。其中《拾玉镯》、《抢伞》和《西厢记》较有影响。
  表演上重做功,逼真细腻,讲究武戏文做,注重人物刻画。传统表演中有许多特技绝招,如《刘青提》中的“七十二飞叉”,《打棍出箱》中范仲禹的出箱表演,《盗甲》中的“顺风旗”、“倒盘龙”,《偷盗遇魔》中的布上“七十二吊”,《目连救母》中的鬼王耍獠牙,《碧游宫》中的变脸等,都颇具特色。脚色行当分生、末、外、小(小生)、武(武生)、旦、贴、占(小旦)、夫(老旦)、净、副净、末净(近似京剧的摔打花脸)、丑、侞(副丑)、杂等行。名演员有蒋晴川、林秀甫、李百岁、谢玉君、尹羲、刘万春等。
  桂剧唱腔音乐分高腔、昆腔、弹腔、吹腔和杂腔小调 5种。高腔、昆腔所占分量不多。大量使用的是弹腔,分南北路,南路即二簧,北路即西皮,由于用广西官话演唱,其曲调有较浓的地方特色。吹腔包括安春(安庆调)、七句半(南罗)等腔。杂腔小调包括俗曲、俚歌和其他曲调。伴奏乐器,南北路以胡琴为主,另有月琴、三弦等,吹腔以笛、唢呐为主。打击乐器有战鼓、大锣、小锣、大钹、小镲、星子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78206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0: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