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语词卷 • A • àn • 按
词条 | 按察使 |
释义 | 按察使 按察使(àn chá shǐ) 官名。唐初置。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权力仅次于节度使。后改称采访使,又改称观察使。宋代设提点刑狱,后改提刑使为按察使。明为各省提刑按察使司的长官,主管一省司法;设置巡抚后,按察使成为巡抚的属官。清代设按察使,隶属于各省总督、巡抚。清末改称提法使,简称臬司。 出处:语词卷 • A • àn • 按 按察使 官名。唐初仿汉刺史制设立,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分置十道按察使,成为常设官员。开元二十年(732年)改称采访使,乾元元年(758年)又改称观察处置使。实为各州刺史的上级,权力仅次于节度使,凡有节度使之处亦兼带观察处置使衔。宋代不设节度使,转运使初亦兼领提刑,后乃别设提点刑狱,遂为后世按察使之前身,与唐代之观察使性质不同。金承安四年(1199年)改提刑使为按察使,主管一路的司法刑狱和官吏考核。元代改称肃政廉访使。明初复用原名,为各省提刑按察使司的长官,主管一省的司法,又设按察分司,分道巡察。中叶后各地多设巡抚,按察使成为巡抚的属官。清代于各省亦设,掌刑名按劾之事。隶属各省总督、巡抚,为正三品官。清末改称提法使,简称臬司。 出处:中国古代史 • 历代官制 按察使 官名。原为监察官,后成为主管一省刑名的最高官员。又称“镍司”、“镍台”。唐初仿汉刺史制设立,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景云二年(711年),分置十道按察使,成为常设官员。开元二十年(732年)改称“采访使”,乾元元年(758年)又改称“观察处置使”,实为各州刺史的上级,权力仅次于节度使。宋代初以转运使兼领,后乃别设提点刑狱。金承安四年(1199年)改提刑使为“按察使”,主管一路的司法刑狱和官吏的考核之事。元代改称“肃政廉访使”。明初复用原名,为各省提刑按察使司的长官,主管一省的司法,又设按察分司,分道巡察。中叶后各地多设巡抚,按察使成为巡抚的属官。清代相沿。 出处:政治学社会学卷 • 政 治 学 • 政治制度 • 中国政治制度 • 古 代 按察使 官名。唐初仿汉刺史制设立,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分置十道按察使,成常设官员。开元二十年(732年)改称采访使,乾元元年(758年)又改称观察处置使。实为各州刺史的上级,权力仅次于节度使,凡有节度使之处亦兼带观察处置使衔。宋代不设节度使,转运使初兼领提刑,后别设提点刑狱,为后世按察使前身,与唐代观察使性质不同。金承安四年(1199年)改提刑使为按察使,主管一路司法刑狱和官吏考核。元代改称肃政廉访使。明初复原名,为各省提刑按察使司的长官,主管一省司法,又设按察分司,分道巡察。中叶后各地多设巡抚,按察使成巡抚属官。清代亦设按察使,隶属于各省总督、巡抚,为正三品官。清末改称提法使,简称臬司。 出处:法学卷 • 中国法律史 • 一般名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258893条中英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